首页 -> 2008年第6期

“华诞”何以趋向非人化

作者:阳 煜 杨文全 雷 莉




  “华诞”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敬辞,称人的生日”,“华”是“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诞”为“生日”。目前国内通行的汉语词典对“华诞”的解释大多跟《现代汉语词典》一样。
  但我们发现,“华诞”在当代语用环境下,含义和用法发生了很大变化,除用于“人”外,其使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已趋向于非人化。
  它可以表示国家、团体、组织成立的周年纪念日。如:
  (1)中国记协迎70华诞李长春接见代表刘云山出席。(新华社2007年11月9日)
  (2)福建排球队迎来五十华诞。(http://cva.sina.com.cn2007年11月5日)
  它可以表示学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成立的周年纪念日。如:
  (3)清华大学喜庆90华诞江泽民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解放军报》网络版2001年4月30日)
  (4)合肥公交隆重庆祝五十华诞。(合肥公交网2006年2月9日)
  可以表示风景、名胜的周年纪念日。如:
  (5)11月2日,为了庆祝赵州桥1400年华诞,河北赵县以“打造桥文化品牌,展现新赵州发展”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北京青年报》2005年11月3日)
  (6)太阳岛百年华诞好戏连台系列活动启动。(东北旅游网2006年4月18日)
  可以表示电影、媒体、制度的周年纪念日。如:
  (7)喜迎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荧幕光彩重现港澳。(《今日晚报》2005年3月18日)
  (8)……《健康报》庆祝75年华诞。(中国新闻网2006年9月25日)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五十华诞感怀。(上海人大网2004年10月12日)
  由上可知,“华诞”已突破其传统用法,语义由专指而转向泛化。即:由以前主要指人的生日发展到了现在可以泛指事和物的成立(产生)纪念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具体表现。语言的经济机制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明确、省力。一般说来,词语形式是有限的,而新事物是无限的,这样就构成了语言能指与客观所指的矛盾。就“华诞”来说,如果只专用于指称人的生日,那么在表示事和物成立(产生)的周年纪念日时,就需要新造一些相应的词语。这样,就会大大增加词汇量,加重人们的记忆负担,违背语言的经济原则。正因为“华诞”一词随着时代的变迁,内涵逐渐缩小,外延逐步扩大,既可以指称人的生日,又可以表示事和物成立(产生)的周年纪念日,所以它就既适应了新事物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第二,从心理方面来讲,人们崇尚美好的东西,有求新求异的心理。“华诞”是敬辞,是生日的美称。“华诞”含有对被称说对象的敬意,而对使用者来说,用语也显得很典雅。同时,“华诞”由一个呈现较强视觉形象的形容性语素“华”和具有浓厚书面语色彩的语素“诞”组合而成,因而相对于口语色彩浓厚的“生日”来说,“华诞”具有陌生化的效果,更容易吸引读者眼球。
  第三,“华诞”语义的扩展与泛化,是拟人手法运用的结果。以国家的“华诞”为例,从表达上看,使用者让无生命的国家有了受人崇敬的情态,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的崇高,而且也有力地表现了使用者对国家的热爱。这样,接受者自然会深受感染,从而达到与使用者思想情感的同向共鸣,并在文本的解读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同理,“华诞”也广泛用于其他事和物。于是,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华诞”语义逐渐泛化,适用范围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