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发的基本途径

作者:靳 彤




  (二)选修Ⅱ的课程开发:课程新编
  高中语文选修Ⅱ中各模块课程属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由各地方或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开发,这部分课程开发是完全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即课程新编,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等各要素,均由当地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或由学校教师自主完成开发任务。
  选修Ⅱ各模块课程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教师有最大的创造空间,但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要求也最高。目前只有很少量的学校能开设出较高质量的选修Ⅱ系列课程。例如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以西湖美景为题材的作品,地处西湖湖畔的学校可以开设关于西湖诗词的鉴赏课;杜甫在蜀期间写下大量诗作,地处天府之国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开设“杜甫蜀中诗作赏析”;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有大量经典对联,也可以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开设对联赏析课程,等等。
  再如张爱玲作品大多以十里洋场——旧上海为背景,上海学校的语文选修课可以开设“张爱玲小说欣赏”等,上海建平中学即在高一年级开设有“解读张爱玲”,一周一学时,开设一学期。事实上,上海建平中学已经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该方案一共设有39门选修课,其中有属于国家课程,采用课程选择、课程改编方式开发的课程,如《论语》解析、《孟子》选读、中国古代史传文学选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讲、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现代诗歌鉴赏、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历代古文佳作欣赏、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与研究、《人间词话》选读、语用与修辞等;但更多的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诸多新编课程,如“红学”研读、解读张爱玲、武侠小说研究、港台文学欣赏、生活美学等。
  总之,不论是哪一种课程开发途径,都应注意学科课程发展与学科素质的基本结构、学生个性的发展、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等影响课程的三大因素。选修Ⅱ尤其要注意:第一,补充性,将国家指导的必修课程不能完全满足语文素养培养的那一部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以弥补必修课程的不足;第二,多样性,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活动的需求。
  
  三、目前语文选修课开发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本应成为一个最有价值的板块,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已实施四个年头的高中语文新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其一,教材开发取代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与教材开发应当是两个概念,但由于学校不同以及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能完全实现课程开发的学校很少,这使得选修课的课程开发基本上被教材出版机构的教材开发取代,学校选修课教学出现照本宣科的倾向。
  其二,教师不具有课程选择权。选修Ⅰ系列各模块为国家课程,其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是课程选择。课程选择应当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二是要有可供选择的空间。由于一纲多本格局的形成,各出版机构开发的多种选修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课程选择的较大空间,但教师并不具备选择的权力,绝大多数学校选修Ⅰ系列各模块课程的开设“选择权”在高考,课程有无开设的价值与必要由高考说了算,因而各学校开出的选修Ⅰ如出一辙,并且成为人人“必修”的选修课,如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因为高考每年都有一道古诗词鉴赏题。这样一来,可供选择的空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其三,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课程选择权的丢失,一方面是高考制约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不具备高质量课程开发的能力也是重要因素。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应当是主角,但事实上有能力承担主角责任与义务的教师数量有限。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论层面的有关课程开发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该门选修课程的学科知识,并且对这一学科知识的把握应当是深入、系统的,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其四,选修Ⅱ销声匿迹。选修Ⅱ本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特色、最能弥补必修课不足的课程,但由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由于学校课时紧张,由于选修Ⅱ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很多学校并未开设,这使得选修Ⅱ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中实际上已经销声匿迹。
  
  参考资料: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1期。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谢锡金、吴惟粤《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及校本课程教学优秀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