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加坡华文教材《中学高级华文》简介

作者:张 妍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华人占全部人口的75%左右),虽然英文是其第一官方语言,但为了保存“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新加坡政府希望通过华文教育将华人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华人子弟。依据新加坡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与《中小学华文字表》,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编写了《中学高级华文》(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这套教材除了落实《中学华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并提高他们学习华文的兴趣;通过华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及吸收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两个总目标外,还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筛选、提炼、概括等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生活的挖掘和感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套教材。
  
  1.多元尊重,各民族文化并存
  新加坡教育政策最大的特点,首先是减少不同种族的歧异,加强种族的共同经验及认同,为新加坡服务,其次是提供知识、技能,最后才是增进各种族获取教育平等的机会。新加坡目前没有一种为各民族普遍接受认同的文化,而是各民族文化并存共荣,因而其官方语言有四种,即英语、华语(普通话)、马来语、泰米尔语,新加坡的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传统上,一般把以某一种语言为第一语文的学校划分为某一源流学校,比如以华文为第一语文的学校即为华文源流学校。1987年,新加坡政府规定所有学校以英语为第一语文,并以英语为绝大多数科目的媒介语言,学生的母语作为必修和必考的第二语文。以华族学生为例,只有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进入中学(四年制)后才可以将英文和华文作为第一语文,这套《中学高级华文》教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编写的。
  我们能从教材中管窥新加坡华文教育尊重文化生态平衡的特点。例如三年级上册第7课《东就是东,西就是西》,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作者认为新加坡‘是个世界人种的博览会,东西文化的交汇点和环球物资的交易所’,试用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来加以说明。”接下来在“说一说”中的题目是:“你知道新加坡建国以来,历经了哪些‘风风雨雨’?”又如同册第29课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课文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加坡被日军占领的情况,结尾处作者写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加坡被日军侵占的历史,使我们懂得:唯有不断加强国防力量,才能防止外来势力的侵略。”由此可见,教材一直试图关注不同层面的文化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相对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强调对国家观念的认同感,以适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并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促进其个性才能的多方面发展。
  
  2.植根生活,建构“大语文”环境
  《中学高级华文》编写的总目标是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华文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吸收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在编写过程中除了注入国民教育信息外,也着重思维与资讯科技相关技能的训练,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果。为了适应新加坡语言种类多元状况,这套教材编写相对灵活,全书共8册,每册5个单元,每单元由2~4篇课文组成,在保持教材连贯性的同时,满足不同档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与适应性。课文选材以《中学华文课程标准》所列出的人际关系、卫生与个人健康、社区与国家、华族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外国文化与事物、自然界、科技天地、想象与幻想八大主题为依据,围绕以人为本、家庭为根、社会为先、胸怀祖国、放眼天下等方面,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五个层面,力求在广阔的视野中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此外,以传授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的篇章大约占全套教科书的55%,呈现方式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三年级下册第28课《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简明而准确地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中国传统节日。
  
  3.简洁实用,在整体感知中培养创造意识
  从这套教材的练习中不难看出,新加坡华文学习轻难度上的深入挖掘,重能力上的培养发展,也就是说教材相对较浅,注重整体感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与课文直接相关的练习只有两道,一是整体把握故事情节,二是理清故事线索。而另外三道题目分别为:“假设你向朋友借了一件贵重的东西,后来不小心丢失了,你怎么办?”“按照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根据你的想象,将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在公园相遇的情节续写下去。”“如果你是佛来思节夫人,当你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你会怎么做?”这样的课后练习,显然削弱了对文本本身的分析,强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鼓励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中学高级华文》每学年分上下两册,每册只有150~220余个生字,每篇课文基本上为短小精悍的文章,没有书下注解。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年级学生即将中学毕业,为减轻教师与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师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展开更多自我主导的研究,进行更多独立性的调查,教材的编排发生了变化,上册有15篇课文,下册只有10篇课文。
  
  4.参与社会,在传统中追求人文价值
  新加坡华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强调通过华文的学习,把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教育贯穿在教学之中。例如一年级上册第4课《散步》的课前提示:“本文写出一家祖孙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情景。这个平常的家庭生活镜头,能使我们通过主人公对家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使命感,认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材在编排上还力求反映民族的特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吸收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教学内容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既继承传统,又适应时代要求。四年级上册《中华武术》一课,介绍了中华武术发展的概况,文章除了说明武术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和武术流派的形成之外,也对武术被列为奥运会竞赛项目的前景寄予殷切的期望。
  教材在练习设计方面思路开放灵活,于保留传统中尽显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听力、朗读、网上活动、表演、演讲、访谈等多种创新形式,体现孝亲、友爱、守时、诚实、节俭、勤劳、礼貌等多层面人文理念。以四年级上册为例,第10课《日暮乡关何处是》的第三题是分组辩论“老一辈落叶归根的想法是正确的”。第11课《万众欢庆的日子》描述8月9日新加坡国庆庆典和烟花晚会的盛大热闹情景,练习三“说一说”的题目是这样的:“国庆那天,如果要你通过手机简讯传送祝语,除课文中的祝语外,你还能传送什么?”从以上两例可见,教材编写者没有把学生置于世外桃源,而是让他们时时联系社会生活,通过教材走进社会,自然地融入社会。
  
  5.培养能力,在表达交流中尽显语文本色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教材都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中学高级华文》注重学生在积累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互动构建起自己对知识的正确认知,其中口语交际与写作较有特色。
  比如四年级下册只有10篇课文,其中有9篇都在练习中涉及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和应用。学生通过大量的口语训练,一方面巩固了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切实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三年级上册第3课《武松打虎》练习五“听力训练”包括这样三道题:
  (一)填空
  听第二遍录音时,可以一边听一边填空。
  1.平原君去游说楚王,目的是要联合起来,对抗__________。
  2.平原君十分欣赏毛遂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楚王指着毛遂问:“你是什么人?我跟你主人在商量__________,哪里轮到你来插嘴?”
  4.楚王肯听毛遂说话,是因为他看到毛遂身上带着__________。
  5.平原君和他的手下,都说毛遂的__________果然超群出众。
  (二)你认为毛遂是个怎样的人?平原君又是个怎样的人?
  (三)复述“毛遂自荐”这个故事。
  以上三道题并非单纯的听力训练,而是倾听、记忆、判断、概括、选择、表达、审美等综合能力的训练。
  最后,关于写作。《中学高级华文》的写作部分由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四个板块构成,每一册每一个单元的后面,都有配套的写作专题训练。全套教材与分册教材各自形成大系统与小系统,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例如一年级上册的五个写作训练分别为:怎样写人、怎样完整地记叙一件事、怎样对报章新闻发表议论、怎样描写静态景物、怎样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每一个写作训练包含三部分:训练要求、辅导要点、例文。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具体,例文引导直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