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藤野先生〉中几处闲笔的作用》之商榷

作者:李 力




  近日,阅读了贵刊2007年第4期《〈藤野先生〉中几处闲笔的作用》一文,有一些理解、想法与作者颇有不同,现尝试表述如下,希望共同讨论,互相学习。
  《〈藤野先生〉中几处闲笔的作用》一文认为:“清朝留学生不务正业、附庸风雅,是从反面衬托藤野先生严谨好学、生活俭朴、不修边幅。这些特点正是作者欣赏的。如果没有前面表达的对清朝留学生的厌恶之情作铺垫,藤野先生给作者留下的最初印象如何,表现得就不明朗,那个介绍典故的留级生对衣着寒酸的藤野先生就完全持一种取笑的态度。”
  把课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理解成对藤野先生的反衬,感觉多少有一些牵强,此处描写的作用更应该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来理解。《藤野先生》开篇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用这句话作开首语,运用“也”“无非”,表达了鲁迅对东京所见即“清国留学生”的表现的失望之情,接着更是用反讽的笔调深刻地表现了这种失望之情。为什么失望?因为鲁迅抱着希望之心却看到失望之状,且与到东京之前国内的所见并无不同,这怎么不叫鲁迅失望呢?作为青年的鲁迅此时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在异国见到这样的情景,他怎能不失望?鲁迅于1903年在南京求学时作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也很能说明问题:“鲁迅的诗歌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在留学之前的作品,思想虽然高洁,但在情调上却受古诗影响太深,喜写离愁别绪,颇多伤感之作。至《自题小像》出,则境界大开,爱国情怀,远大抱负,于沉郁中勃发青春英气。此乃鲁迅人生宣言,也定下了他此后诗作的基调。”〔2〕正因为他带着这样的人生宣言,带着这样的远大抱负,当他在东京看到那些跟他相同身份,负有相同使命的清国留学生如此的丑态不堪,如此的不学无术,又是如此的与他国内所见到的醉生梦死的同胞合拍、重复时,他的心理落差不言而喻。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伤了内心深处怀抱救国理想的青年鲁迅,正因为这种情感上的深深伤害,使得鲁迅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让他有着一股发自内心的悲伤感与孤独感。他心中痛苦而又深感力量的单薄,面对风雨如磐的中国,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道路之前,只能按最初的设想行事。于是,改变不了,只好离开,眼不见,心不烦。正因为此,鲁迅只身一人去了仙台,才发生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的故事和以后弃医从文的重大转变。
  我们不能因为题目是“藤野先生”而一定要如此牵强,认为一切描写都是为表现藤野先生服务的。此文创作于1926年,写于厦门图书馆。这一年是鲁迅风雨飘摇的一年,也是鲁迅思想上艰苦抉择、情感上痛苦挣扎的一年。“概括地讲,这一年对鲁迅影响重大的事件有:‘女师大风潮’引起的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三·一八’惨案、受北洋军阀政府通缉辗转流离、离开北京南下到厦门、与许广平的情感纠葛,等等。面对这些难解之事,前面的路该如何走深深地困扰着鲁迅,他在彷徨,在抉择。于是,寂寞难耐中,他提起笔来梳理过去的生活,记下生命中感触最深的人和事,同时也记下自己的生命流程。”〔3〕这一处境与他东京求学时何等相似:在孜孜不倦求索道路上的苦闷与彷徨。正是因为这一缘故,鲁迅先生满含深情地写下了《藤野先生》一文,来纪念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曾经给自己真心实意帮助的异国老师,并对老师表示迟到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描写清国留学生,除了表达作者苦苦寻求救国道路的爱国之情以外,跟藤野先生真的很难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为什么在纪念藤野先生的文章中要写这些情感呢?其实,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关系和情感也必须放在鲁迅这特殊情感中来理解。正是因为在鲁迅苦苦追寻、无法排解这种心中隐痛之时,他遇到一个能够把他从孤苦中拯救出来的人,藤野先生不仅能够给他精神上的安慰,而且能够帮助他实现理想。因此,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是情感上的酝酿与铺垫,鲁迅正是在这种精神苦痛中结识藤野先生的。鲁迅与藤野先生的情感,也只有放在这种弱国子民的爱国情感当中来理解,才是最恰当的。
  至于藤野先生的形象,根本没必要由清国留学生来反衬。文中最初对藤野先生的表现不明朗,其实正是鲁迅先生表现人物的一种手法,一种欲扬先抑,它恰恰是一种反衬,为后文充分表现藤野先生作铺垫。也就是说,后文随着对藤野先生的深入描写,才让读者与鲁迅一起对藤野先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不仅符合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也符合认识的规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处道听途说的“不修边幅”作为伏笔有力地反衬了藤野先生在后文表现出来的严谨治学、生活俭朴,从而使人产生崇敬之情。“留级生”的取笑,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身份就决定了,读者本不必在意,这只是作者需要借其口罢了。
  另外,《〈藤野先生〉中几处闲笔的作用》一文认为:“作者初到仙台食宿上所受的优待,是从正面衬托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同样是关心和帮助,内心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有人是出于新奇和怜悯,这让作者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感到作为弱国国民的辛酸,认为是‘物以稀为贵’。”
  关于“食宿受优待”的叙述,笔者感到只不过是鲁迅的自嘲而已,不能因为要正面表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和帮助,就硬说别的先生和同学的关心都是新奇和怜悯,而且文中并没有明确把藤野先生排除在“关心食宿者”之外。当然,不排除有新奇和怜悯者,但不能否认大多数人是善良的。有文为证:课文在表达“食宿受优待”时这样写道:“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当匿名信事件发生后,课文又写道:“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比较两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除藤野先生以外,还是有人与鲁迅交好、关心鲁迅的。为鲁迅食宿操心的职员也就几个,他们并非一定有什么歹意。鲁迅一生也有许多日本朋友,像内山书店的老板、像帮他在日本出书的增田涉等。鲁迅当时有如此感受,或者说鲁迅会这样写只是鲁迅敏感心理的自我解嘲,弱国子民自卑心理的隐性显露。在日本留学时鲁迅正处于敏感时期、苦闷时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自嘲,这与《〈藤野先生〉中几处闲笔的作用》中列举的“矮人事件”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硬要这么比较,似有不妥。
  至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否属于闲笔,笔者感觉也是值得商榷的,这与《藤野先生》的主题相关联。笔者认为,《藤野先生》不仅写藤野先生,更写鲁迅自己,对藤野先生的理解务必放在鲁迅当时的特殊经历、特殊情感中,这是一段由“东京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匿名信事件”以及“看电影事件”等多起事件组成的特殊时期,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中的特殊经历,才熔铸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特殊感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些事件至关重要,而不仅仅是闲笔那么简单。
  笔者并不否认闲笔的重要作用,但认为我们需要正确分析什么是闲笔,以及闲笔的正确作用。
  
  〔1〕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语文》H版八年级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2〕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诗歌散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金红《写他人与写自己———〈藤野先生〉主题倾向辨》,《名作欣赏》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