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物外”辨析

作者:王 威




  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都选了沈复的《童趣》(苏教版作《幼时记趣》),二者对“物外”一词的注释,大致相同。人教版注:“[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苏教版注:“[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但查阅相关资料,却发现还有不同的解释。如《辞海》:“物外:指世外,超脱于世事之外”;《辞源》:“物外:世俗之外”;《汉语大词典》:“物外:世外,指超脱于尘世之外”。林语堂先生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将“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from which I derived a romantic, unworldly pleasure.可见,林语堂先生对“物外”之趣的理解是:“浪漫的、尘世之外”的乐趣。
  在历代古诗文中,“物外”也多指“尘世之外、世俗之外”。如:
  (1)(道开)后至南海,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年百余岁,卒于山舍。(《晋书·单道开传》)
  (2)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王维《桃源行》)
  (3)故向箕山访许由,林泉物外自清幽。(钱起《谒许由庙》)
  (4)陶渊明泊然物外,故其语言多物外意。(晁补之《书鲁直题高求父扬清亭诗后》)
  (5)何如老衲禅关坐,长晤吾身物外游。(高作霖《题三教寺壁上》)
  另外,在现代语文中,“物外”一词也在使用。如:
  (6)我总觉得对于这位超然物外的居士,我们俗人应当敬而远之。(冰心《〈赵朴初诗词集〉序》)
  (7)或者良辰静夜,月明星稀,未能放舟中流,荡漾波心,游心物外,洗我胸中秽气,是谁之过?(林语堂《林语堂自传》)
  (8)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梁实秋《寂寞》)
  (9)我只希望文艺界以后不随便恭维我,也不随便毁谤我,让我无荣无辱,翛然物外,尽此余年,那便是我所馨香祝祷以求的了。(苏雪林《关于我的荣与辱》)
  (10)他有时雄浑倜傥,飘然物外,有时也几乎无路可走,苦闷万分。(刘海粟《志摩之死》)
  可见,在现代语文中,“物外”也多指对现实世界荣辱得失的超脱。
  那么,《童趣》(《幼时记趣》)的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
  最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初中《语文》第三册《闲情记趣》,也将“物外之趣”注释为“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后来,有老师提出不同意见:“初三册《闲情记趣》的注释中把‘物外之趣’理解成为‘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同学们不同意了。是啊,这种解释适合于一个‘童稚小孩’吗?应讲成‘超脱于事物本身的乐趣’才有道理啊!”
  对于这种质疑,我们应具体分析。
  学生认为“物外之趣”是“超脱于事物本身的乐趣”,是简单地将蚊子看作鹤、将丛草看作树林等获得的乐趣,表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细读文本,我们便会发现,作者不是简单地观察和想象,而是完全陶醉在想象的世界里,忘掉了周围世界的一切,如:在观察花台丛草时是“神游其中”,而在美妙世界为癞蛤蟆打破时是“呀然一惊”。
  因此,原注的失误只是“超脱”一词使用不当,童稚小孩,尚未入世,何谈“超脱”?而“尘世以外”的解释还是合理的,未为世务浸染的童稚心灵本来就常神游于现实世界之外。虽然小孩不能说出“尘世”之类的话来,但《童趣》开篇就提到:“余忆童稚时……”,文章是一个成年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记述。
  成年后的沈复,确实也是一个具有“出世”思想的人。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除节选内容外,这一章基本上都是在谈作者成年之后栽培盆景、叠石为山、植兰插菊的妙趣,他说:“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一瓯清茗,神能趋入其中……”这些正是他童年趣味的延伸。因此,美国学者斯蒂芬·欧文认为:“沈复的一生都是想方设法要脱离这个世界而钻进某个纯真美妙的小空间中。”后来,沈复曾寄居萧爽楼,他说:“萧爽楼有四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此亦可作为他出世思想的一个佐证。
  综上所述,将“物外”解释为“尘世之外、世俗之外”更为合理些。
  但或有人认为,“尘世之外”的说法,对初中学生来说仍不好理解,其中蕴涵的避世思想也不利于青少年的教育。这种认识当然是好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减少消极思想的影响,我们不妨稍作处理,将“物外之趣”解释为“想象的、超出现实世界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补充《闲情记趣》的后半部分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沈复著、林语堂译《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2月版。
  〔4〕王君《你敢对教材说“不”吗》,http://www.ywtd.com.cn/gb/teacher/node_295.htm
  〔5〕[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