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教师角色的自主转换

作者:张秋玲 尹逊才




  编者按:自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困扰教师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选修课上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本期我们刊发两篇文章,探讨教师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换。希望这两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改革的先行者们能将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诉诸笔端,惠赐本刊。
  
  选修课确立和发展已有一百多年了,它萌生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成熟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美国将选修课制度由大学移植到中学,揭开了中等学校设置选修课的序幕。20世纪以来,我国曾多次在政策课程层面提出开设选修课的问题,但均未能在执行课程层面得以真正落实。自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颁布,截止2007年秋季,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步入高中课改实验。从完成一轮实验的四省区的实施情况来看,选修课在实施与推进过程中有许多亟待研究与解决的共性问题。邓彤老师以一个实践者的敏锐概述了流行于高中选修课堂上的十大病症,其中与教师教学相关的是内虚症、低能症、僵化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这是对教师在教学的特殊认识过程中角色的全新阐释。在教学的特殊认识过程中,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而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如果脱离学生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此次选修课的设置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必须转换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担当起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协助者、组织者及合作者的角色。那么,选修课堂上教师如何成功实现专业角色的转换呢?本文以吴欣歆老师《自主选择,有效指导——“京味小说”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解读教师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上角色的定位与自主转换问题。
  
  一、教师是教学/学习过程的设计者
  
  必修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式一般情况下是由教师来确定的,选修课的学习内容虽是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认知能力自主确定的,学习重点是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定的,学习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其学习总目标及学习的基本流程则需要教师依据学习材料、学习需要、学生特点在课前进行预设,再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与不断调整而动态生成。教师在选修模块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预设教学/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依据教学策略设计适用的学习流程、合理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学生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2007年4月15日,笔者及同事观摩了北京市顺义一中所承担的高中课程改革选修模块的实验研究课。执教京版教材选修模块四“京味小说”专题的是吴欣歆老师。该专题编选了四篇小说:老舍的《过年》、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汪曾祺的《云致秋行状》、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9号》。学生在选学这一专题之前应学完五个必修模块中的四个小说单元。
  这次观摩展示课是阶段性的实验研究,在选学“京味小说”之前,学生已完成了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掌握了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对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安排有了初步认识。执教者在分析学生的学力水平、认知特点、学习需要及学习材料的前提下,将教学目标预设为“阅读鉴赏京味小说,以了解京味小说的特色为基础,形成自己对京味小说的认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鉴赏评价京味小说”。预设目标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帮助学生利用必修阶段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养成的行为习惯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所提供的学习范围内自主选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确定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使之成为促进学习深入展开的学习资源”。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现实的选修课教学模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固定封闭的教学空间里要使选修课有别于必修课,教师除了努力把握选修课的特点之外,还要努力研究适合于选修课特点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在选修课上,教师不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还要把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其作用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深入探究搭建平台,帮助他们突破单篇课文的限制,展开真正意义上的专题学习。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这节观摩课的重点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学生在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自主完成的”及“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合理预设”。
  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的设置就是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所以,在学习内容上选修课往往更关注学生个体兴趣与认知能力,更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执教者转换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变“初步了解”为“深入探究”,变“整体感知”为“具体研讨”,变“纵向联系”为“横向整合”。既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授课方式,也不能以学生自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教师要根据学习过程,因时、因地调整学习方向及学习内容。基于这种认识,在专题学习的整体设计中,执教者特别关注以下三个问题:设计学习流程,安排学习活动;发现问题,采用个别指导和集体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将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推进学习的深入。
  在选修阶段,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再是“如何教”,而是“如何学”,如何设计合理的学习流程将学习一步步推向深入。合理的学习流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深入地走进学习内容,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学习流程的设计取决于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学力水平、认知特点,合理的流程设计要尽力保障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突出选修课“专题学习”的特点,其基本思路是:
  
  具体到“京味小说”专题,基本学习流程是:泛读导引、梳理经验→研读文本、记录问题→思考质疑、选择主题→组内交流、整合主题→合作研讨、试解问题→师生交流、筛选资料→组内交流、独立撰文→组内阅读、博采众长→小组撰写并完善研究论文→课上呈现、班级讨论。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直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提出的具体问题,不断地以预设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来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以此调控并适应多变的课堂学习。1975年,斯腾豪斯在《课程研究和发展导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的理念。他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所有的课程研究和设计都应建立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工作。教师应借着参与课程研究与发展来充分了解课程,掌握教材教法,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协助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学习。
  
  二、教师是选择性学习的引导者与协助者
  
  在自助式的选修课上,教师的引领与协助非常重要。学生毕竟是发展中的个体,其心智和经验还未成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与协助下,学生经过对自身特点和兴趣的认真考虑而“量身定做”课程修习计划,才能真正对他们个性化的发展有所助益。选修课中“选”的自主权虽在学生,但研究方向、研究主题、研究方式乃至研究依据仍要由教师协助确立。在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其实比较像导演或指挥。在选修课的修习过程中,教师不能驱赶学生,迫使他们逐步踏入课前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而应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做高屋建瓴的指导,审视每一个学习主体、每一个学习环节,发现学习中的偏差及问题,进行适度的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或教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