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

作者:周仁良




  语言是载体,坐上语言之舟才能抵达思想情感的彼岸。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语言敏感能力的重要场所。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
  
  语文教学的任务很多,如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知识的积累、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等等,对语言敏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任务中很重要的内容。
  对语言的敏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对书面语言的敏感能力更需要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有人把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理解为杜甫被病痛折磨、身心俱疲,有人却从中读出了八层意思:“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这样的敏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诵读、联想、捕捉、解读才有的。这好比看书法作品,有人乍一见就感动,有神交已久之叹。有人却无动于衷,以为不过尔尔。能迅速捕捉作品中摄人的神韵,是源于观赏者对书法线条的敏感领悟能力。观赏者的联想、演绎等思维活动,使看似枯燥、单一的线条升华为意象,成为艺术化的形象,使观赏者处于亢奋状态,从中看出了节奏和韵律,看出了无穷的生命张力。如果不训练、不培养,这种审美能力就很弱,就无法和作品沟通交流,也无法获得审美愉悦。可见,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敏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也是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周汝昌先生曾说,语文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的“第一标准”。体现一个人语文水平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文本的语言敏感程度。
  
  二、语言敏感能力的培养在于对文本语言的深度把握
  
  利用课文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敏感能力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敏感能力的产生和强化主要依赖于对文本语言的深度把握。《鸿门宴》中写刘邦“脱身独去”,这“独”字如理解为“独自一人”,那就只理解了字面意义,而忽略了语境意义。如果将文本通读到底,并作适当联想,就可知刘邦非一人离去,他应该还有随从,这时“独”字应解为“只有几人”,这可看作准确性的深度把握。
  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如仅仅理解为花像要“燃烧”起来,那还不行,必须通过相似联想,了解作者喜用颜色字点染景色的特点,将“燃”解作“红艳”,如物体燃烧一般的红艳。这是生动性的深度把握。
  读鲁迅《故乡》,读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语言低沉冷峻,色彩灰暗、模糊,了无生气。而写昔日的故乡,却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何等鲜明绚丽,何等明朗热烈。这是形象性的深度把握。
  胡适《我的母亲》中“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一句,不能因其语言平淡而一眼掠过。胡适母亲对败家子般的大儿子不是不怒,她是因大儿子是长子不便怒,又因自己是后妈不好怒,还因过年了不能怒,只好装作没事一样容忍大儿子的“败子”行为。这样更可看出母亲事事容忍、气量大的好品性。这是平淡语言的深度把握。
  概而言之,语言敏感能力的培养要从语言审读的实践中来。语言敏感能力来自对文本语言的深度把握,而培养与训练是桥梁,教师的不断提醒、暗示、解读、品赏,能使学生的敏感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三、不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中的过客
  
  教材选文都是优质语言矿藏,是丰富的语言敏感培养基。教师只有做先期发现者,做语言敏感的优秀实践者,做理性的语言敏感培养者,才能完成对学生进行语言敏感培养与训练的任务。
  1.设置语言品析点,在特定语境下涵泳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语言的典范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无论古今,都堪称上乘之作。作品表达的思想是明晰深刻的,表达的感情或激越沉郁,或委婉温和。它们的语言不仅仅是表达内容的符号,更可以视为内容本身。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要求他们正确理解意思,更要要求他们敏感地接受语言艺术的熏陶。只有这样的语言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此,老师必须先期切入文本,在语言百宝箱中搜寻具有独特魅力的珍宝,然后确定几个语言品析点,再结合语境带着学生一起涵泳。在看似平淡处感受语言的张力,在语言华彩处感受语言的震撼力,在语言含蓄蕴藉处感受语言的深层意蕴。让学生在一番敏感体验后,能道别人所不能道,感别人所无法感。
  教《散步》一课,我们常带着学生欣赏“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字,但却忽略了对“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的体会。其实,“太迟”的反复,正表现了作者的焦虑与担忧、对母亲的默默祈祷和良好期盼。这两个“太迟”就是很好的品析点,因为它沉稳含蓄,不像“熬”字直白、显豁。两个“太迟”正是学生甚至老师在审读中容易遗漏的语言精华。
  教温庭筠的《望江南》,老师大都会疏忽对“梳洗罢”中“罢”字的赏析,学生也很少去捕捉“罢”字的深层内涵。其实,把“罢”字作为培养语言敏感能力的品析点也是很好的。一个“罢”字表示“梳洗”的急促,表示思恋的强烈与期盼会面的急切,“罢”和下句“独倚”结合,仿佛又让我们看见了思妇碎步登上望江楼时的兴奋、忧思和热盼。
  在这样的语言点上培养、训练,让学生养成细细品味、敏感捕捉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就不再粗疏与空泛,对语言的接受也不再迟钝与木讷。
  2.训练形式多样化
  陶行知早年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在求知的满足中获得能力的增长,既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也符合教学的原则。所以,在训练形式上力求多样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较快地让学生进入训练氛围,使训练有较高的达成度。
  任何景物都必须依靠颜色来呈现,没有颜色也就没有景物。古代诗人熟谙此理,常用颜色字状物之貌、传物之神。现代作家中鲁迅就很善于用颜色字,对其作品中传神的颜色字的品析是语言敏感能力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而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大,把握与体味鲁迅作品中的颜色字,应是训练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再现百草园的景色,敏锐感受鲁迅小时候充满童趣的生活与自由放飞的童年心情。也可以用比较法替换已有的颜色字,细致地体味它们的妙处与神韵。
  评点一法古已有之,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堪称古代评点的典范之作。叶圣陶曾经对评点教学作过评价,他说:“这样指点文章的脉络,揭示作者的用心,旧时有所谓‘评点’一派,做得好的对于读者很有帮助。今时语文教师若能继承这个传统,运用在教学过程之中,要言不烦,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略,自必使学生大有受益。”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采用评点法也是极有好处的。教师可评点一二处,其余让学生完成。也可以教师提问,待学生无法评点,教师再明白告知。这样让学生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对语言的敏感度也就提高了。
  其他如文体语言揣摩法,即根据文体语言的不同特点,看作者下字的工稳与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语言的感受能力。还有像触类旁通法、拓展佐证法等也都是培养学生语言敏感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语言敏感能力培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拓展视野,深研文本,正确选点,方法得当,加强训练,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就会有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