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乘凉”义解

作者:高 佳




  “乘凉”一词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汉语大词典》中“乘凉”一词有两个义项:1.趁着凉爽的时候。2.热天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第一个义项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乘凉”意义不同,姑且不论,第二个义项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差不多。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也是我们都能看懂的。但如果我们再问,其中的“乘”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可以和“凉”一起来表达“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这一意义呢?在现代汉语中“乘”(chéng)主要有这样一些义项:①用交通工具或牲畜代替步行。②利用(机会等)。③佛教的教义。④姓。⑤进行乘法运算。这些意义都不能用来解释“乘凉”中的“乘”。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在刘坚、江蓝生先生主编的《唐五代语言词典》里收了“乘凉”这个词,解释为“追逐凉爽之处”。唐五代时期“追逐”有追寻、寻求的意思,因此“乘凉”中的“乘”的意思是“追寻、寻求”,“乘凉”就是“追寻凉爽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这一点。
  
  一、古代汉语中“乘”有“追寻、寻求”的意思
  
  容庚《金文编》里说:“乘,升也,从大在木上。”“乘”是一个会意字,从大从木,“大”是一个大人张开双臂的形象,因为古代的车都是木制的,所以“木”在这里实际上指的是“车”,人在木上就是描绘人登车的形象。由此可知“乘”的本义是“升、登”。这个本义在古代文献中很常见,如《易·同人》:“乘其墉,弗克,攻,吉。”其中的“乘”就是“升、登”的意思。古代文献中“乘”经常和表“车”的名词搭配,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作用很突出,一辆战车配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步卒总是跟随着战车去进攻敌人,因此“乘”从与战车的搭配中引申出了一个新的意义,即“进攻、追逐”。在古代文献中我们能看到大量的“乘”表示“进攻、追逐”的例子。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丧师无日矣。”“乘我”就是“进攻我”。追逐一个事物往往是有所求,因此“乘”很容易从“追逐”引申出“追寻、寻求”的意思,如桓宽《盐铁论·力耕》:“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乘”和“追”对举,意思相同,都是“追寻、寻求”。
  由上可知,“乘”本义为升、登,引申为进攻、追逐,又由进攻、追逐引申为追寻、寻求。“乘凉”的“乘”意思正是“追寻、寻求”,由于现代汉语中“乘”的“追寻、寻求”义已经消失,所以我们对“乘凉”的“乘”也就不好理解了。
  
  二、古代汉语中“乘凉”义的表达
  
  我们今天所用的“乘凉”一词并非到现代汉语才出现,从唐五代时期开始,“乘凉”已经用于表达“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的意义了。如齐己《夏日原西避暑寄吟友》诗:“热烟疏竹古原西,日日乘凉此杖藜。”除了“乘凉”之外,古汉语中还有不少词和“乘凉”意义相同。如:
  (1)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杜甫《羌村》)
  (2)使人远来冲热,且向窟里逐凉。(敦煌变文《王昭君变文》)
  (3)夏月寻凉,便居山北。(同上)
  (4)趁凉行绕竹,引睡卧看书。(白居易《晚亭逐凉》)
  (5)山寺取凉当夏夜,共僧蹲坐石阶前。(唐·卢延让《松寺》)
  从上面的文献例证可以看到,“追凉”“逐凉”“寻凉”“趁凉”“取凉”在汉语发展史中都曾经用于表示“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这一意义,和“乘凉”是同义词。
  通过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追”“逐”“趁”本义都是“追赶”,并且都由“追赶”引申指“追寻、寻求”,这我们也很容易在文献中找到证据。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追利”就是“追求利益”。南朝陈徐陵《鸳鸯赋》:“闻道鸳鸯一鸟名,教人如有逐春情。”“逐春情”就是“求春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凡秋收了,先耕荞麦地,次耕余地,务遣深细,不得趂(‘趁’的异体字)多。”“趂多”就是“求多”。“寻”本来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引申有“求取”的意思,如《墨子·修身》:“思利寻焉。”高亨《诸子新笺·墨子·修身》注为:“寻,求也。”现代汉语中还有并列式合成词“寻求”,可见,“寻”也有“求”的意思。“取”本来指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引申也有“求”的意思。如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取荣”就是“求荣”。可见,“追凉”“逐凉”“趁凉”“寻凉”“取凉”中的“追”“逐”“趁”“寻”“取”与“乘凉”中的“乘”意义相同,都是追寻、寻求的意思,只是“乘凉”在这一组同义词的竞争中得以留存,成为现代汉语这一意义的常用表达形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