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说说“飞鱼族”

作者:李静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海外大环境历练的高学历归国人员被媒体炒作为“海归(海龟)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海归类词群不断扩大。应晨锦认为,“海龟”“海带”“海鲜”“海鸥”“海泡”“海根”“海藻”“海参”“海狮”“海星”“海草”等词语主要是通过谐音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处于不同生活状态中的海外留学人员和归国人员,并将此类词语称为“海×”式指人名词。我们认为,从构词法角度来看,“海×”这个词语模属于后空型词语模,其中“海”是模标,其后的“×”是模槽,作为一种新词语的创造模式,“海×”式词群反映了人们对海归派认识的思维定式。
  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171个汉语新词,“飞鱼族”列于其中。作为海归词群里一个新添的词语,“飞鱼族”特指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不俗成就,但是毅然放下一切到国外名校求学的特殊中国留学生群体。“飞鱼族”的另类特征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1.词源的别样性:2006年3月,禹风的新作《巴黎飞鱼》让人们耳目一新,借助于该作品在社会上激起的层层浪花,“飞鱼族”这一新词迅速流行开来。作者通过描绘几个在欧洲一流商学院学习的中国MBA学生试图挑战自身局限性的努力与挣扎,生动地刻画了这些精英们在异国奋斗的形象。想飞是人类永远的梦想,商界的精英们更不例外,但飞跃不仅意味着智商的竞争,也意味着身体、灵魂、文化的碰撞及思维方式的局限,于是“飞鱼族”这个形象就应运而生。
  2.意象的趣味性:从文学构思角度来看,禹风得益于一个“鱼儿学飞”的寓言故事:小鱼儿们不满足于游泳的天赋而羡慕海鸥的翅膀,义无反顾地跃出水面。学飞的代价使它们中的大部分逃不过鸟族的利喙,幸运的几个,学会了拍动背鳍,成了海面的飞鱼,却带有不少回坠的失落。“飞鱼”这个形象是两种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动物意象的重合,这使这个词语更具趣味性。
  3.构词方式的差异性:与“海×”式海归类词语相比,“飞鱼族”虽然在意义上与之相关,但这个新词是由前空型词语模“××族”派生的,其中“飞鱼”是模槽填充词,“族”是模标,词汇呈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4.认知方式的整合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禹风依赖投射、映射和动态模拟等概念整合过程塑造了“飞鱼”这个形象,从而促进了这个新概念的形成。“飞鱼”这个形象超越了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欧洲第一流商学院学习的中国MBA学生是飞鱼一族”这一上位概念隐喻之下包含了许多个下位隐喻,如:用“小鱼跃出水面”喻指留学生们跃出自己所熟稔的本国本行业留学国外;用“小鱼在天空中飞”喻指留学生们试图在欧美天空飞翔的这一冒险举动;用“小鱼学飞的代价是鸟族的利喙和回坠的失望”来喻指留学生们在国外的受挫与煎熬;用“小鱼飞离水面勇敢地挑战一切”喻指留学生们在奋斗中初露峥嵘的正面形象。“飞鱼”既喻指MBA精英走出国门在欧美天空飞翔这一举动的冒险性,又喻指“鱼变不成鸟,再会飞的鱼也终将要落回水面”这一客观现实,因此,这一新词的形成凸显了认知的多维整合性。
  5.模因的复制性:“族”这个词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是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它却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强势模因,从近几年“××族”词语不断增加的趋势就可以看出其多产性,所以“飞鱼族”新词的流行离不开“××族”模因的催化作用。
   由此可见,与“海×”式海归类词语相比,“飞鱼族”一词确实具有生成的另类性及传播与流行的必然性。
  
  参考资料:
  〔1〕应晨锦《“海龟”系列流行语》,《语文建设》2006年第4期。
  〔2〕禹风《巴黎飞鱼》,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