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秀出“星闻”

作者:张德平 李自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时尚、轻松,感官的宣泄和满足,闲暇的乐趣成为人们新的追求。打开网页、翻开报纸,在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娱乐新闻中,关于明星的报道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星闻”一词也随之频频见诸于报刊网络,以铺天盖地之势对人们进行着视觉和听觉的轰炸。例如:
  (1)黄安首次讲述了诸多朋友们耳熟能详的演艺界大腕、文学大家等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其中包括李敖、弥留之际的高枫、“乐坛教父”罗大佑、COOL星王菲和谢霆锋、“大嘴主持”吴宗宪、“一代名君”唐国强等,叙述了他们引起社会评论焦点的隐情。黄安因此成为演艺界第一位近距离坦言“星闻”之人。(《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6月11日)
  (2)奥斯卡金像奖星闻前曝(题目)
  美国影艺学院宣布今年3月5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将由喜剧明星克里斯·洛克担任主持人,奥斯卡争霸战也进入倒计时阶段。(《电影》2005年第2期)
  (3)盘点2002演艺圈“星闻”(题目)
  比起往年为了凑成“十大”而要煞费苦心地寻觅不同,如今娱乐圈里应接不暇的爆炸性新闻时有出现,再不必去牵强附会地拼凑了。因为这些“星闻”众多却又参差不齐,现将其分为六等依次评点。(《华人时刊》2003年第1期)
  查《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新词新语词典》等辞书,都没有寻到“星闻”的踪影,我们又在中国期刊网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上对“星闻”一词进行了检索,根据搜索的结果,发现它较早出现在1998年的《当代电视》杂志上,随后流行开来,一发而不可收,我们仅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就找到约11,200,000篇与之相关的文章(截至2008年5月30日)。对“星闻”进行语素分析可以发现,它是以原有的语素“星”和“闻”作为构词材料,按照偏正的构词方式构造的一个新词。从该词使用的语境,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仿拟人们常用的“新闻”而创造出来的,“星”与“新”,在语音上相当接近,“星”本身又有“明星”“影星”“歌星”的义项。这样的仿拟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猎奇搜异的心理,很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另一方面,它新颖别致,与众不同,能体现出刊物的特色,也是刊物很重要的卖点之一。“星闻”顾名思义,也即关于明星的新闻。如今,随着“星闻”使用范围的扩大和使用频率的增高,它的语义有了泛化,不仅包括明星的新闻,还泛指与明星有关的事,不管是大事、小事,还是新事、旧事,抑或是好事、坏事,例如:
  (4)有些新闻报刊上的“星闻”多于新闻,有关明星的逸闻逸事、绯闻隐私、婚恋情爱、言谈举止、嗜好怪癖、行住衣食,专访、特稿,连篇累牍,通讯、特写,长篇巨制,陈谷子烂芝麻,颗粒归仓,鸡毛蒜皮,唯恐遗漏了少许,扬长避短著文章,浓墨重彩写明星,一件小事,见微知著,提炼出大主题,借题发挥,演绎出大文章,这个这样写,那个那样写,童星、小星、大星、巨星、文星、武星、歌星、影星……群星灿烂,光天耀日。报刊成了群星的世界,少了人民大众关心的新闻,多了追星族钟爱的“星闻”,这怕不是新闻报刊应具备的风格吧!(《新闻前哨》1999年第4期)
  报纸、杂志、网络等不惜笔墨地报道“星闻”,无非是为了增加“卖点”,提高竞争力。如此人们也只能惊叹现代传媒驾驭受众的魔力,明星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传媒炒作的焦点,这些焦点无疑又抬高了“明星”的身价。电视、歌坛、新闻媒介交相打出的“组合拳”一下子把观众打懵了,你说去哪儿就去哪儿,反正已找不着北了……有人曾对这类“星闻”作了归纳分类,大致包括以下四类:
  其一,关于“星”的爱好习惯的;其二,关于“星”的体形特征的;其三,关于“星”的性格怪癖的;其四,关于“星”的婚姻、家庭、爱情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星”闻报道的最热的热点了,多而醒目。(《报刊之友》2002年第6期)
  但是如今“星闻”一词已遭到哄抢和滥用,一旦它的内涵和意蕴尽失,也就没什么“星闻”可言了。
  有时,“星闻”又仅指明星的绯闻。如:
  (5)“星”闻报道,让人欢喜让人忧(题目)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新闻中,关于明星的私生活的报道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无论是婚姻情感,丑闻闹剧,各有各的精彩。传媒为不明就里的大众留低了钥匙孔,使之能窥见明星们有别于舞台上的真实生活。然而,在形形色色的绯闻中,受众喜闻乐见的似乎为数不多,娱乐新闻有渐成花边新闻代名词的趋势。(《传媒观察》2003年第2期)
  随着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对球星的关注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而那些关于球星的赛事、生活甚至情感的报道(多是与娱乐明星的情感纠葛)自然是受众关注的焦点,有很多网站直接开辟出“体坛星闻”栏目,如:中国金融界网(http://www.zgjrjw.com),中国女都网(http://www.nvdu.cn)等。这样“星闻”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又次第增加了一些鲜活的元素,着实让人目不暇接。
  电视、报纸,在大多数受众眼中,是崇高、纯洁而又神圣的。如《意林·论衡》所言:“文章载人之行,传人之美,岂徒调弄笔墨,空取美丽哉。”这说明以文为主的媒介,对人们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涉世不深、思想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因此,在报道“星”闻时,要着力挖掘明星们取得辉煌成就前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或者是他们的奋斗历程,刻画出蕴藏在他们身上的真善美来。
  “星闻”一词如今已被人们普遍认同,现已作为语言的新要素在语言中扎下了根。也许是它具有鲜活、时尚的特质,很多杂志纷纷开出专栏,如“星闻快讯”(《当代电视》)、“星闻焦点”(《艺术导刊》)、“星闻速递”(《华人时刊》)等,网络也不示弱,辟有“八卦星闻”“娱乐星闻”“环球星闻”“星闻联播”等。这无疑给“星闻”增添了张力。
  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又创造出“星秀”一词,例如:
  (6)今晚,“星声星秀”7进5淘汰赛上将迎来一位明星主持——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阿杰。他将用自己丰富的主持经验为“星声星秀”比赛增添光彩。(《成都晚报》2006年4月7日)
  (7)钱报人文版第一位“星秀女孩”宋珊珊星途难择(《钱江晚报》2005年9月30日)
  从我们搜集到的语料来看,目前人们对“星秀”概念的厘定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星秀”具有大众化特点,类似于“海选”,带有模仿明星的性质,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机会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能是明日之星,我们的共同口号:以星为目标,以秀为方式,勇敢秀自己,让星秀流行起来!”(星秀地带http://bbs.superxiu.com)这应该是众多“星秀”们的共同呼声。“星秀”也是在“星闻”广泛流行时产生的,从这些方面说,“星秀”极有可能就是在“星闻”的基础上进一步仿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