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划清个性化阅读与自由化阅读的界限
  
  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体验性和差异性所带来的阅读自由性,容易与自由化阅读混淆不清。曾祥芹在《划清个性化阅读与自由化阅读的界限》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辨析。就阅读心态来说,个性化阅读要求读者在“解文、知人、论世、察己”的四重视界神游时,不唯书、不唯标、不唯师、不唯名,只唯己,读者享有张扬个性的高度自由。自由化阅读则惯于天马行空的臆断,不入文而曲解,不知人而妄谈,不论世而谬说,不察己而乱议。就阅读方略来说,个性化阅读要求反复出入文本,辩证地整篇感悟,全面兼顾理智启迪、情感体验,充分融合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守常施变地进行适体阅读、跨体阅读。而自由化阅读常常在没有走进文本时就随意拓展;往往在理解上断章取义,不整篇感悟;习惯凭个人的情感去体验,轻视科学的理性认知;总是忽略共性的间接经验整合,单靠一己的直接经验去揣测文义;漠视文章和文学的体裁特征,肆意做阴差阳错的“悖体阅读”。就阅读效应来说。个性化阅读的结果是求得正解、增解、异解、圣解,自由化阅读的结果是造成误读、曲解、胡吹、歪批。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
  
  阅读中重要的是心理图式的突破
  
  孙绍振在《平等对话和教师心理图式的深化》一文中认为,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调节、丰富、开拓、深化阅读主体的心理认知图式是语文课程的最高目标。但如今一些做法却不是这样的,原因在于教师的阅读心理图式并不充分深厚,既不开放,也不具有足够的调节功能,全凭原生的、残缺的感受和学生对话。即使对话表面热闹,也不能对学生心理原生图式进行冲击和调节,结果只能在原生的水平面上滑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主义的认知就是原生的封闭结构{图式)的边缘被调节、突破、蜕变的过程,是旧图式和新文本搏斗的过程。这并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目的的、异常艰巨的,甚至是痛苦的,常常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甚至是一个历史的否定和继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不在于对话,而在于一代代对话者的心理图式经过历史调节的深度和广度。当心理图式不得突破时,对话可能导致干扰和遮蔽。
  (《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6期)
  
  对建构学校品牌的反思
  
  学校品牌对学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詹周毅在《学校品牌的反思与重构》中认为,在建构学校品牌的过程中,要注重从目的、内涵和方式三方面进行反思:1倡导建构学校品牌不是要学校追逐名利,而是要关注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以人为本、育人成才是学校品牌的根本标志。2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品牌是公众对学校的一种印象和评价,其实质是一种文化认同。学校品牌建构的核心在于形成一种精神文化。3在学校品牌传播意识中,要注重学校与公众两个品牌建构主体的双向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学校的服务意识。
  (《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关照儿童生活的方式
  
  岳伟在《教育:要关照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论述了关照儿童生活的方式: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克服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儿童的传统错误,消除用物化的方式对待儿童的现代弊病。2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儿童的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并非无意义的玩耍、时间的浪费和精力的消耗,应让儿童在游戏中享受自由、展现创造性。3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体性的膨胀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这影响了儿童的世界。学校教育要让儿童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生活、与他人交往,积累知识,增长经验。4加强教育实践的体验、探究环节。通过生活对学生进行教育,除了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自然外,还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与体悟。在这方面,情境教学是比较成功的。
  (《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
  
  “坐位”的学问
  
  朱光明在《“坐位”的学问》中认为,不同的学生对座位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座位安排或组合方式具有不同的效应。按成绩排座位是以“公平的方式对待不公平”,因为之前已把成绩作为第一标准。以民主的方式排座位,如制定规则、学生自选,其实是失去了教师从教育学角度安排座位的灵活性。最糟糕的是把座位作为惩罚的手段。“坐位”的学问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是如何“育人”的学问、如何“做人”的学问。关键在于教师要从全体学生的角度、长期影响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中国教师》2008年第7期)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田玲在《专业教育的界定及其跨学科理论基础》一文中谈到,从内容上看,有时专业教育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有时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不同程度地涵盖通识教育的内容。专业教育的“专”,一是体现为领域的特定性,二是体现为水准的特定性,两个方面都是难以很快被人掌握和替代的。这就不仅需要相当教育年限的保障,更需要一定教育内容的保障。通识教育是确保专业教育水平的措施,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全人发展的需求。首先要成为健全的人,并且有宽厚和广博的多学科领域知识为基础,然后才是专业领域的超常水平与高质量特性的形成。如今,虽然专业教育成为主流,但是在专业教育内容上并没有排除通识教育。从就业角度看,一些领域的毕业生更可能转移到“相应”的专业,而其他领域的毕业生则广泛地被疏散。这对学生跨专业的灵活性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学习领域需要满足毕业生适应性的要求。从用人机构角度看,他们倾向于强调高等教育的两个方面:一是某些机构或系科的声望;二是更关注社会化的其他方面,如人格发展、交流技能或与他人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