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和新手语文教师谈教学设计

作者:潘天正




  从教学理论角度看,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艺术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般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为保障,教学艺术的实现一般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等为保障。而从教学实践中执教者对教学设计的把握来看,教学艺术多是专家教师的专利,教学目标又常是新手教师的缺陷。本文想剖析一些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问题,旨在为他们寻求走向专家教师的发展之路。
  这里不妨先看看我校“第二课堂”中一则“一课三讲”案例,它是由常青同学、李俊(大学老师)和谭文丽(小学老师)同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第六册)。
  1 常青同学确立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作用。
  (3)感受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 李俊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语境,想象语言背后的故事,在诵读品味中体悟文本。
  (2)感受、立体理解文中数据的使用,并学会运用到平时习作中。
  (3)收集词语评价谈迁的信念,感受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
  3 谭文丽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三节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都没有方向性问题,即三堂课宏观性的教学理念没有偏颇,这在流程中表现得很充分,这里不细述。但三人在“目标陈述和目标实现”上有一定区别:从目标的表述来看,常青同学、谭文丽老师都把情感朗读和感悟思想设计为教学目标,那么两人的课堂教学目标自然是让学生感悟出思想、朗读出情感;在扫清文字障碍后确定“有感情地朗读”是其教学目标。再看李俊老师,他确立“诵读”是为了“体悟文本”,把“想象语言背后的故事”确立为教学目标,说明他和前两位的区别是把理解文本思想意义而非把有情感地朗读作为目标。当然,这只是目标设计的差异,如果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都贯彻了自己的目标,就不存在优劣之别。
  但目标的确立只是起点,教学的结果关键要看教学是否完成了自己所确立的目标。也就是说,当教学过程围绕着正确的教学目标并完成了目标时。那就是一堂扣住目标、完成任务的课i如果课堂没有围绕目标或无目标教学,那么即使课堂形式很完美,也是一堂没有完成目标的课。
  再回到“一课三讲”的教学过程。三堂课的教学形式都很好,都注重了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只是在课堂特色方面,常青的课内容全面,谭文丽的课结构、形式完美,李俊的课内容厚实,这似乎说明了不同学习经历者表现的教学侧重点不同。但如果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协调关系来看,三堂课严密的“外表”背后还是有些差别:常青、谭文丽的课以“有感情地朗读”为教学目标,但她们都没有让听课者感觉到课堂中学习者的朗读是为了达到“有感情”这个目标,至少“有感情”的目标达成不明显。当学生没有读出“感情”时,教师也没有指导学生怎样才可以读出感情,只是让学生放开喉咙照直朗读,结果是没有感情的“诵读”,这很难说完成了教学目标。李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求学生朗读。但他设计的教学目标并非读出“感情”,而是“在诵读品味中体悟文本”,所以虽然课堂中学生没有读出多少“感情”,但教师抽取了重点词“20多年”“50多岁”“500万字”来说明“厄运、信念”背后的意义,可以说,他的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清晰。
  以上问题让人产生这样的思考:在对课堂教学目标作过显性的确立和阐释后,课堂中心任务就应转移到课堂组织结构上来,因为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作为保障,有位专家把好的课堂教学结构比喻为“一锅出”(教学的多项任务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环节里)和“一根筋”(要求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如果说在动态课堂中相互联系的各个环节为课堂结构,那么静态的课前准备即为教学设计,它们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以及评价试行方案并进行修改的过程。一般而言,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下面分别从这三方面分析教学设计对教学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这里不再谈论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探讨实现教学目标是否准确的问题。因为如果教学目标没有实现,那么即使教学设计是合理的、科学的也毫无意义。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不但要看它是否完成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要看他是否实现了更科学或更有价值的目标。从教师的角度看,如果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掌握了或在课中毫不费力地就可以掌握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那么即使目标的科学性、准确性没有问题,这样的目标设计也是没有多少教学价值的。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当一个教学目标确立得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以至学生很容易或很难掌握,那这样的目标设计即使再精巧也是不科学的。从以下教学实例就会发现这一问题。
  某实习教师教学一年级《乌鸦喝水》一课,其教学流程设计为:生字注音一呈现图画一朗读一思考“喝水”办法。其教学目标是了解乌鸦怎样寻找办法以及寻找了什么办法。从学生年段水平或教材内容来看,这样的目标设计不能说错误,但太简单。针对孩子的认知水平,教师的目标不妨定高点儿,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设计,这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意义。
  再如某新手教师五年级《谈礼貌》一课的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文。
  2 朗读第一段。
  (1)提问:为什么要礼貌待人?
  (2)学生自己找不理解的词语。
  3 讲三个“礼貌”的故事,再请学生表演:
  问路(学生表演)——关键词:老共儿无礼;下马请问 有礼
  坐车(学生表演)——关键词:对不起没关系
  理发(复述故事)——关键词:不安安慰
  4 当有人无意中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会怎么做?(教师归纳:宽容、原谅别人)有礼貌有哪些好处?(教师归纳:没有纠纷、没有矛盾、生活更美好)
  以上教学过程思路清晰,但目标设计是有问题的,第二步的第(1)问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换一种方式问或许更清楚。第二步只找这一段的词语显得不够。第三步要求学生表演三个故事,培养学生的直观感受,设计合理;现场学生对话表演的效果也很好,但老师没有板书出其中的关键词(以上关键词是笔者补充的);第四步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但最后以教师“一言结论”归纳,没有促成学生的多元启发,致使教学目标处于低层次。以上的问题出在哪里?教学目标的确定没有错误,但设计的教学过程经不起推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