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飞特族”想“飞”的梦想
作者:黄滟淇
“飞特族”的英文名字叫freeter,它是一个混合词,来自英语的free(自由)和德语的arbelter(工人),指的是那些没有固定职业,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往往从事一些弹性很大的短期工作,只在需要钱的时候去挣钱,钱挣够了,就休息,或出门旅游,或在家赋闲。
“飞特族”在西方一直很流行。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使日本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受到严重冲击,于是无数公司转以合约招聘。同时,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日本男士反思“朝九晚五”的辛苦工作,由此“飞特”生活便漂洋过海传到日本,并逐渐风行。在日本,“飞特族”往往是那些对现实生活感到厌倦,并极力逃避社会的年轻人。这些“飞特”们除了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外,大多数时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由于生活上没有固定收入,这些“飞特族”基本上处在社会的中下层,生活质量通常也不高。他们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打工族”,被称为“服务型的飞特族”。
随着日本80后女作家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2007年9月在中国的出版,“飞特”便迅速在中国升温。那些自认为是“飞特”和向往成为“飞特”的年轻人都给自己贴上了“飞特族”的新标签。
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飞特族”有其独特之处:从主体人群看,他们基本上集中在白领阶层,都有比较强的工作能力,往往不愁吃喝,更不会担心接下来找不到工作;从目的来说,他们的飞特生活既是为了追求自由,享受体闲生活,更是在为自己的创业做准备,如利用“飞特”带来的时间上的弹性,释放压力,调解自己,为重新出发做准备。显然中国的“飞特”们更精英些,因此他们被视为“创意型飞特族”。通过以下数则语料我们便可窥其概貌:
(1)近期,在北京发现了不少这样的“飞特族”,他们多从事IT、广告,或是媒体工作,多数人在这些行业内已小有名气。有些“飞特”则是自己开店的“小老板”,但开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挣钱旅游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http://view.qq.com 2006年11月14日)
(2)为了享受一个“悠长假期”,不惜得罪老板。记者采访发现,不只是Landy,其实所有的“飞特族”最不担心的一件事就是“丢工作”。(《华人时刊》2007第1期)
(3)不是有主观愿望就可以加入“飞特族”,必须有头脑,有能力,有胆魄作为基础,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职业场上空自由飞翔,而不必担心没有落脚之地。(漳州人才网2007年9月6日)
(4)“飞特族”自己却不这么看,他们说,想要做个优秀的“飞特”,除了有休闲意识,还得明确职业目标,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得有准确规划。(http://news.qq.com2007年6月27日)
总之,“飞特族”在中国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工作方式。之所以它能独树一帜,不可替代,是因为它既不同于“高薪跳蚤”。也不同于“soho族”或自由工作者,它代表了一种更为自主的生活方式。
如今,随着“飞特族”的不断增加,“飞特”生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飞特”生活进步与否,它都折射出在今天机会与压力与日俱增的时代,传统的生活价值观已经受到了年青一代的强烈质疑。在这些年轻人看来,梦想是比钱、比工作更重要的东西。当一份工作让他们厌倦,成为通往梦想的绊脚石时,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辞掉,再次出发。因此,我们说“飞特族”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抵抗者和叛逆者,他们别出新意、满怀激情地践行着大多数人羡慕的、潜意识里的职业理想,从这一点来说,或许“飞特”生活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