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者:刘 华
的角度很多。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在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作文试题命制时也仅仅努力了前半句,而后半句则无从谈起。因为相当多的省市在作文试题中都明确提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写作要求。这就涉及从写作要求的角度来评析作文试题。
不仅是中高考,就连整个中学的语文教育似乎对诗歌写作都讳莫如深。为什么作文试题禁止中学生写作诗歌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考试的作文为什么偏偏不让学生写成诗歌呢?诗歌也是一种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就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而言,话题作文是一种在以前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基础上新的建构与超越。但是今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作文试题普遍出现了话题、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形式合一的趋势,有些试题很难清晰辨别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话题加材料的模式实际上已经走到尽头,材料如果内涵丰富,那么所要求的话题则没有实际意义,而且有些话题和命题也没有本质区别,特别是在话题的开放性和材料的限制性之间出现了矛盾后。因此,应当加强对传统写作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写作实践的总结,加强对作文形式和要求的改革与创新。在命题时,不必刻意追求话题作文模式,应当注重试题材料内涵的挖掘与外延的拓展。
有些作文试题的写作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为了突出你的个性,希望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写你最熟悉的内容,尽量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千万不要抄袭或套用!”什么是“尽量表达你的真情实感”,这就如同“我尽量说得真诚一些”一样,本身就是虚情假意的。至于像“尽量少写错别字,少出现病句”之类的要求就更可笑了。
初中新课程已经施行了八年,确实已经到了重新审视课程改革的阶段。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课程改革中一些西化的、形式主义的、教育学层面上的东西与古老的中国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写作方面,我们也要在理论层面思考和厘清一些关系,例如中国语文的本质、写作在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关系、写作与做人的关系、写作教学和评价的改革等。对于考试评价而言,最迫切的问题是要解决写作是为什么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似乎只是为了考试能得高分,因此写考试作文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于评阅教师来说,评判这些考试作文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初中毕业生所写的考试作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模式化、虚假化,动辄题记,堆砌辞藻,追求浮夸华丽的、似散非散的文风。初中写作教学和评价的重点还是应当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性文章为主,应当提倡质朴的文风。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今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写作命题:你为谁写作?帕慕克认为作家应当为理想的读者写作,要关注作品的真实性,在写作时首先要想象有这么一个理想的读者,然后在创作时脑子里还时刻想着这个理想的读者。其实考试作文的评阅者——语文教师,就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的读者群体。如果说学生考试作文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本质还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理念和素养出了问题。语文教师在无数次复习中强化了考试作文的模式。反过来有很多人在心里又非常痛恨这种模式。改革写作教学的本质是要改变我们教师的理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等传统写作理念还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当我们的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时,才有可能真正写出好的作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