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三峡》教学设计
作者:林福才 陈海亮
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深厚他们的文化底蕴,从精神的高度去开拓,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去把握,因此“文言”和“欣赏”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同时关注的。《三峡》不但写景优美。而且语言简易凝练,字字珠玑,对初二学生而言,此文最值得咀嚼、品味、感悟,教师可以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所绘之景、所蕴之情及作者绘景、蕴情的行文思路。
2、学会用诵读体验法、词句推敲法欣赏文章。体会作品意境。
3、感受三峡之美好。激发学生一览三峡之热情。
三、教学流程
(一)造境,搭建沟通的平台
(板书:峡)根据“峡”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可以称得上“峡”?(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谈出不同见解,最后明确“峡”的基本特征应为两山夹水。)我们古老的母亲河长江就有一条神奇秀丽的峡谷。几千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北魏郦道元就是其中的一位。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郦道元一起去游三峡。(板书:三峡郦道元)
(说明: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牢牢把学生吸引住。本课导语设计从“峡”的字形入手,由此而彼,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入境。挖掘文本的对话点
1、请学生读第一段。说说三峡之山的奇特之处。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三峡之山的连绵与高耸,补充《宜都记》中“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的语句来对比印证,加深学生对三峡的印象。)
2、有奇山必有奇水,指导学生接着读第二段,说说三峡之水的奇特之处。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峡夏水的迅疾与奔放,引导学生回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示文中所言不虚。)
3、引领学生继续品读第三、四段春冬三峡奇丽景色的特点。
(三)融境,深入文本的细节处
1、回归语言品三峡
(1)我们刚才跟随郦道元先生领略了三峡的雄奇,感受了夏水的奔放,试想一下:当水落而石出、水枯而涧寒时。三峡会呈现怎样的一幅图景?认真读读文章三、四两段。给你所看到的图景起个恰当而好听的名称,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鼓励学生多层次思考。大胆发言。在交流碰撞中升华自己的思想。)
(2)郦道元用凝练俊雅的笔墨,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壮丽三峡”图卷。怪不得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接下来我们就来跟郦道元对话,细细品味三、四两段,品评他描述春冬三峡的辞章。
(说明:这是本设计的重点环节,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研读。可以从景、情、意、构思等角度点拨。从遣词用句看,这两段的语言凝练朴实,很有风骨,多用短句,意境高远。从写作技巧看。这两段描写了春秋冬三季三峡的奇丽景色,景随时变,特征鲜明。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不仅从视觉上来写景物的特征。而且从听觉上进一步渲染了气氛。字里行间透露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2、诵读想象融入境
(1)诵读指导
(要点:以每段开头的“自”“至于”“则”“每至”为抓手进行朗读指导。文章以“自”开篇。展示了一幅高空鸟瞰图,三峡奇貌尽收眼底,然后再零距离读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仰望高山,深感人之渺小。因此第一段应该用敬畏、赞叹的语气来朗读。第二段以“至于”为连接引出话题,既巧妙地点出了时令,又顺接了前段的语气。第三段首句中的“则”字,用转折的语气引出了下文,三、四两段应该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来读,要读出清幽、凄婉之美。)
(2)诵读想象。融入情境
(要求:学生齐诵全文,在读中想象画面,力求在动情的诵读中融入情境。)
(四)化境。抒发阅读的个性化体验
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听老师再诵读一遍《三峡》,让老师的诵读声伴你神游,听完后说说你神游三峡的所见、所闻、所感。
(说明:这种阅读个性化体验的抒发,既是对文章语言、构思的回顾与理解,又创造性地抒发了融境后的独特感受。)
教师总结:《水经注》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它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同时又记故事以及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这就使得这部地理专著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也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