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

作者:王栋生

民性放入教学中作重点探究。当时的课时比较多,教这两章我曾用过四课时。用的是比较陈旧的方法。“讲讲读读,读读讲讲”。有意思的是,学生并没有厌烦情绪,课后有很多同学去阅读原作,后来还组织讨论。在以后的作文中,不断有学生谈论阿Q。这也是多年后我支持把《阿Q正传》全文收入教材的依据之一。
  为什么像“不好教”“不好懂”“没意思”和“过时了”的埋怨会时时干扰我们的教学?教师的畏难情绪是怎样出现的?关键可能还在于对鲁迅及其作品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几十年来,鲁迅作品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的资源。不完全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主要是语文教育的需要。有关这一点,很多同行有过精辟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鲁迅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不应该因为它在极“左”年代曾被某些政治势力利用而贬损它。在对鲁迅缺乏认识的情况下,轻易地否定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更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许多同行对语文学科内涵以及百年来的语文教育史缺乏基本认识。因此难免存在判断上的偏颇。
  一如孔子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常被歪曲一样,因为政治的需要。鲁迅去世后,他的作品曾被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这和鲁迅本人无关。把被政治斗争利用过的资源一概视为无价值的东西,是浅陋无知的表现。
  畏难情绪的产生还在于:鲁迅作为众所周知的人物。没有哪位作家像他那样被广泛地全面地研究。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不可能不影响到中学教学领域,鲁迅作品教学受到的干扰过多。许多教师担心说错或是观点过时,与其如此,不如回避。因而现在应当着重研究鲁迅作品作为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方式。而不要把学术界的争论过多地带入中学教学领域。
  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收入的《兔与猫》《女吊》《无常》深受学生喜爱,这是因为一些教师自己读懂了作品。能够引导学生“说好处,看门道”。如果没有对作品进行阅读探究的意识,如果没有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即使面对简单的文本,也会感到没有把握。但同时也可以看到,相当多的教师缺乏阅读意识,他们的阅读能力甚至不如学生。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高考,一些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堂上立足。当然。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冲击,对学生自由阅读的冲击,专家学者可能还没有切身的感受。2004年春,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有一次高二年级“统测”,一半学生不能来听课,令钱老师感到无奈。事后他经常提到这件事。可是。对我们中学教师而言,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课改的关键是教师素养。坦率地说,现今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还没有达到课改的要求,特别是在应试教学的狂潮下,相当多的教师把精力用于应试。他们的志趣也已经不在读书学习上。在一些学校。教师不是没有余力去读书学习,而是缺少精神追求。缺少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组织教学,怎么可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样的状态下。对鲁迅作品教学产生畏难情绪也是必然的。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我们中学语文界也有不少“未庄”,也有不少“阿Q”,一些教师根本不想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的“课改”至多是去砸了小庙里的牌位(或者换了牌位),再在胸前别上一个“素质教育”的“银桃子”,他们的思想观念仍然没有变,在精神上始终没能站立起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