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 解决减负问题是个系统工程
  郭永福在《辩证地看教育》一文中指出,中小学生负担重的问题表现在学校,原因却不完全在学校,这是社会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在学校的反映。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择业更难;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追求高学历和名牌大学学历,而我们的名牌学校资源紧缺。生存和发展竞争引发就业和择业竞争;就业和择业竞争促使择校竞争;择校竞争加剧分数竞争。升学率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政府官员的政绩和升迁。因此,很多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卷入了这场无序的、旷日持久的漩涡而不能自拔。这就是问题之所在。解决减负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学校自然首当其冲,但也需要全社会包括所有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综合治理,否则将难以奏效。
  (《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7期)
  
  
  ● “贴近生活”不是一剂良方
  孙绍振在《“贴近生活”不是一剂良方——小学作文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差》一文中指出,作文教学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主要原因是指导思想上有偏差。在许多老师看来,学生写不出、写不好作文,原因很简单:缺乏生活。药方就是“贴近生活”。长期以来,这个药方几乎被当成万应灵方。实际上,孩子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在一起,本来就在生活之中,已经融入其中了,还要怎么贴近?单纯强调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是片面的。观察的目的是发现事物的特点,可是光有客观对象的特点不足以构成有特点的文章。自我独特的感受、他人不能重复的感受才是文章的精华。大量的观察无质量,表面上是未能发现对象的特点,其实是不能发现自我的特点。不会用心灵的眼睛去观察,是文章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文章不是生活真实的照抄,而是生命真实体验的提纯。只有努力贴近自我,才能在想象中贴近生命的真实体验。在这一核心理论上拨乱反正,有普遍的迫切性。
  (《小学语文》2008年第6期)
  
  ●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专业究竟指什么?
  杨启亮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一文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在中国的语境中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种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把教师职业本身视为专业,因此也就可以把教师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来解释,它指的是教师职业专业。后者的意思相对宽泛,它不仅指教师职业专业,也包括教师所学所教的学科专业。近几年我们重视教师的学历教育,依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顺序,把教师的学历标准对应演绎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审读这种标准,不难发现,它不过是因循“教人一杯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的思维路向,主要还是以学科专业知识量的增加为尺度。而我们对教师学历标准的格外强调也不免有些荒唐,因为它强化的只是对学科专业的偏重。实际上,我们需要关注另一种重心与此不同的教师标准,它不以学科专业知识量的增加为尺度,而是以胜任教师职业为目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他们不应该有学术地位的差别,有的只是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的差别。我们对中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或许不必要求太高,但对他们的教师专业的要求,却无论多高都不为过。
  (《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2期)
  
  ● 当“写字”遭遇“打字”
  黄耀红、戴永玲在《当“写字”遭遇“打字”》一文中指出,电脑的普及正在使键盘悄悄取代硬笔成为高科技时代的书写工具。尽管“识字与写字”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话语”,但从实践来看,当下的中小学写字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被放逐的状态。在小学阶段,我们始终没有写字教学的目标、步骤、方法。写字教学过程往往与语文教学过程混合为一,教师对学生的写字指导仅仅是分散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随意性强。由于写字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独立的教学地位,汉字书写并未成为语文学习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写字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到了初中,写字教学则完全消弭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一纸试卷面前,字写得好不好根本不被师生重视。在这种功利取向得不到矫正之时,电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千家万户,不少学生由此而成为“打字一族”。本来中小学写字教学就不到位,再加上“打字”所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中小学生写字水平的整体滑坡自是情理之中。
  (《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8年第6期·中)
  
  ●“对话”需要教师的引导
  史绍典在《说“对话”》一文中认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畅所欲言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一概给予肯定,而是要在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同时引导学生会想、会说,同时,对于学生对话中的“错误”,也要及时纠正。如果学生的“对话”没有老师的适时收放,没有老师的相机引导,没有老师的纠误纠偏,没有老师的总结提升,就会淹没学习的中心目标,学生所谓的“见仁见智”也就成了堵塞课堂生成的瓶颈,一味的“张扬个性”就会遮蔽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如果课堂表面热闹,但丧失教师这一“主心骨”,对话就难免流于浅表。在对话中,教师既是主导者,又是一个特殊的对话主体。教师应以自己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宽广的知识面、宽容的胸襟成为对话的主导,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同时,也应该在对话中毫不谦让地正确引导,启迪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5期)
  
  
  ●课程表是一种“隐蔽课程”
  张礼永在《课程表与学生的在校生活》一文中认为,课程表本身是一种“隐蔽的课程”,它向学生传递了一些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学生需要学会“守时”(几时几分必须进入学校,几时几分才可离开学校)、“服从”(这些规定是对所有学生而言的,因而必须遵守)、“准备”(几时几分至几时几分需要上课,几时几分至几时几分可以休息),以便从一个制度化的场所(学校)过渡到另一个制度化的场所(工厂),即几时几分可以进入工厂、几时几分方可离开,几时几分至几时几分可以短暂休息,而这些规定是针对所有工人的,因而必须全员全部执行。这正是昔日完成工业化的各国政府热心推广义务教育的缘由之一,只是人们不易察觉,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虽然各国的做法有所区别,但以课程表为表征的这层训练却是殊途同归。
  (《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