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

作者:朱家珑




  语文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的基本材料,它所呈现的文化世界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社会的理解,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社会的前进。因此,语文教科书蕴涵与呈现的文化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必须选择人类文化的精华,体现现代意识,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多样文化,这既是新课程对教材编写的要求,也是语文教材努力追求的目标。
  本文试从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两个方面分析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共12册)。之所以选取这两个方面,原因之一在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另一方面在于这种人文性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概括地说就是“用什么文化材料来体现怎样的价值”,这样的分析有利于从文化角度对教材的编写加以审视与反思。
  对于价值取向的分析,本文依据吴永军教授制定的“价值取向类目量表”,从价值类目与政治类目两个类目着手分析,每个类目分为若干亚类目,依据课文的主、副题进行划分,在两个类目中,主、副题同时涉及的只记录一次。对于文化构成的分析,本文主要从时空两个方面入手,包括不同的国别、民族与时代三个方面,对能够加以区分的篇目进行归类。
  
  一、教科书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据统计,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道德类目、政治类目结果如下(见表1与表2)。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就道德价值取向方面来看,这套教科书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力图体现现代意识。
  首先,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作为小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这在教材中有明显的体现(约占19.01%)。但是,课本中随处可见的爱国篇目却有走向“现代化”的尝试。
  一方面,那种直抒胸臆的、以人民英雄(战士)为国捐躯的爱国事迹为主的典型爱国篇目所占比重较小,而表现我国国际地位及综合国力逐步提升,并具有现代意识的爱国事例得到了关注,如《2008,北京》《梦圆飞天》《我叫“神舟号”》等。
  
  另一方面,与第一相对应,人民英雄的内涵获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除了詹天佑、孔繁森、钱学森等杰出人才外,还包括“非典”中牺牲的护士叶欣(《永远的白衣战士》)、1998年抗洪抢险中的解放军某部连长黄晓文(《大江保卫战》)等一些平凡岗位上的英雄。
  此外,还更多地关注家乡的人文山水。除了《北大荒的秋天》《莫高窟》《秦兵马俑》《长江之歌》《咏华山》等对祖国人文与河山的歌颂,小处着墨的也屡见不鲜,如《小镇的早晨》《月亮湾》《水乡歌》《草原的早晨》等。这使爱国不仅延伸至爱自然、爱社会,同时也更为具体,更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
  其次,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较为注重,如仁爱、亲孝、谦虚、勤俭、助人等(超过25%),因为这些品质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凝聚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在呈现角度上也试图打破单一的、僵化的视角,从不同侧面加以体现,赋予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以独特的价值与地位,比如在《奶奶的白发》《花瓣飘香》中,孩子对亲孝稚嫩而纯真的表达,《夕阳真美》中爷爷奶奶对自身价值的欣赏等,都让这种传统的优秀品质散发出现代气息。
  同时,也注意吸收如科学精神、合作、廉洁等具有现代取向的价值观念。如《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爷爷对时间的精确要求,《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由创造性的切苹果方法所带来的“发现”,《诺贝尔》《轮椅上的霍金》中对科学探索孜孜以求的热情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大有好处。对一些古已有之的价值取向,如坚毅(坚强、勇敢、英勇、毅力、恒心等)和奉献(忘我、舍己、利群、牺牲等),除了用历史故事表达其历史意义,还赋予了很多新时代的气息。如在《艾滋病小斗士》《海伦·凯勒》中勇于面对疾病、战胜天灾的恩科西和小海伦,《船长》中面对沉船尽忠职守、不顾自我的哈尔威船长,《金子》里最终靠劳动与智慧寻得真金的彼得,《“闪光的金子”》中的一个普通水电修理工徐虎等,都使得这种坚毅与奉献精神贯穿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孩子在面对疾病、死亡与金钱等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时,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第三,对于一些“团体取向”的价值类目也较为重视。虽然抑制“个体我”、弘扬“社会我”一直是中国伦理型传统道德规范的重要表现,但压抑“个体我”的“社会我”并非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团体价值”,它更重视合作、诚信等品质,而非单纯地要求压抑自我。因此,这套教材也力图体现一种“理性的团体”。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公仪休的廉洁,《负荆请罪》中蔺相如的谦逊与顾全大局,《做一片美的叶子》中对叶子奉献精神的赞美,《天游峰扫路人》中主人公的尽职与奉献等都努力表达了个体对于社会的适应与超越自我的辩证统一。
  从政治价值取向方面来看,除了重视爱国外,也体现了对社会秩序、信仰理想、自由的追求,这正符合当前我国营造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如《出塞》《春联》《牛郎织女》中,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赶海》《清平乐·村居》《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和祖父的园子》中对生活乐趣的表达……这些都表现出对安定生活的满足,以及对宁静、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教科书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
  
  
  母语教材当然应以本国文化为主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就需要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草原的早晨》《草原》反映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与蒙汉情深;《拉萨的天空》《菩萨兵》展现藏族地区的景色特点以及红军与藏胞的深厚情谊;《欢乐的泼水节》则带来了傣族同胞的欢乐与喜庆。但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代,处于世界文化整体之中,我们也需要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也应是当代语文教材的价值追求。
  这套教材共有课文284篇(以教材目录序号为依据),与国外有关的课文共42篇,约占14.8%,其中有5篇不是严格意义的异国文化,而是中国人在异国的经历以及对外国某种事物的说明。在这37篇课文中,不同国家文化的比重及主题也不同,具体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第一,在世界各国文化的选取上,涉及4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共14个国家,不仅包括欧美的强势文化,对于非洲、亚洲一些相对弱势的文化也有涉及。这是因为当今是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未来公民需要有多元的价值观与包容冲突的胸襟,教科书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就是打破强势文化的话语霸权,以多元文化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第二,对欧美文化内容的选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科学家、文学家及音乐家等杰出人物的故事,重在强调其科学精神及优秀品质,这是因为他们代表西方国家文化中的精华。同时,教材选取了一些富含哲理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以及人与自然、动物融洽相处的故事,这些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欠缺的。
  三、教科书中不同时代的文化
  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吸取其中的精华加以传承是语文教材的重要使命。整套教材中可以确定某一时代文化内容的课文有171篇,具体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
  第一,反映当今时代文化内容的课文占42%,这有益于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思想的理解与表达,毕竟学生所处的还是当今时代的文化。对于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忽视现实文化中的变革与创新。
  
  第二,注意选取各个历史时代的伟人,略有不同的是,古代及近现代主要选取的是科学家、文学家等专家型伟人,而革命战争年代则主要选取革命领袖等政治家型的伟人。这些榜样或重在强调勤奋、刻苦的科学精神及聪明才智,或塑造革命领袖的道德风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教材也选取了各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如人们对古代社会黑暗与不公的揭露与批判,意在塑造学生的批判与理性精神,但限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为数不多。
  综上,语文教科书中文化世界的建构,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以“整体影响”的方式完成的,我们希望教科书中的文化世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表达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50674)的成果。)
  
  参考资料:
  〔1〕吴永军《中国大陆、香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1期。
  〔2〕王有升《我国现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的文化构成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