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装在套子里的人》选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

作者:郑 艳




  选文结尾部分是这样的:“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样的结尾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阻碍社会进步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原文中作者不仅描述了这种现象,也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让我们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因为有人已经开始觉醒了。原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文特’,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至于我们在懒汉、好打官司的人和愚蠢而闲散的女人当中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于是自己由于容忍这种虚伪而被骂成蠢货;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还不住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一钱的小官,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以上出自兽医伊凡·伊凡内奇之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呈现给学生,学生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就可能会更全面、更深刻。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人们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尊严,每一个人都不把自己当成可以改变社会现实的人,而甘心被辖制、被奴役。作为深刻洞察俄罗斯人心理特性和民族劣根性的伟大作家,契诃夫除了向我们描绘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人们的压抑、苦闷和无聊,还倾力表现俄国人的奴性及其产生的根源,并用看似轻描淡写的笔墨向我们展示社会进步力量的一丝曙光。他热切地呼唤自由:“啊,自由呀,自由!哪怕有享受自由的一点点影子,哪怕有那么一线希望,就使得人的灵魂生出翅膀来。”他借伊凡·伊凡内奇之口严正地喊出:“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表现了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否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三、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绝妙的讽刺
  
  从艺术上着眼,契诃夫小说最大的特色是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在选文中,作者首先以夸张的笔墨给别里科夫画了一张惟妙惟肖的漫画,另外还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使他荒谬绝伦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经的语言构成一种对比,使人忍俊不禁。
  原作中还有几处精彩之笔,表现了契诃夫绝妙的讽刺艺术。下面仅举两例。
  “校长太太啦,主任太太啦,我们中学里所有的太太啦,都活跃起来,甚至显得少俊了,倒好像忽然发现了生活目标似的。校长太太在剧院里定下一个包厢,我们一看,原来她的包厢里坐着华连卡,手里拿着那么一把扇子,眉开眼笑,幸福得很。别里科夫坐在她的身旁,身材矮小,拱起背脊,仿佛有谁用钳子硬把他从家里夹到这儿来了似的。”给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撮合婚事,成了这些太太们生活的目标,并且人都显得年轻精神了,契诃夫的这支神来之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社会人群,人们都无聊、空虚到了如此的程度,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又怎能不得逞?再有,华连卡和别里科夫两个人的外貌描写也构成了最好的对比。
  还有一处是在描写别里科夫葬礼的时候:“如今他躺在棺材里,他的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仿佛他在庆幸终于放进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似的。是啊,他实现了他的理想!在他下葬的时候,天气似乎也在对他致敬,阴霾而有雨,我们大家都穿着套靴,打着雨伞。”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却奇妙地嘲讽了别里科夫,这个一直战战兢兢地生活的人,只有在死了的时候才有了温和、愉快的表情,仿佛是暗自庆幸自己终于装进了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是啊,他的理想实现了。作者向我们暗示:只有棺材,才是别里科夫这种人最好的归宿。
  鲁迅先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将契诃夫的小说原作与课文选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作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升华认识,养成深入探究、创新致用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