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凭什么”带来的尴尬

作者:尹海良




  某日,笔者接到某期刊编辑部打来的稿件录用电话,听得一句“……如果要发表,你需要交纳1000元版面费”,我心头不禁猛地一紧,“1000元?!这可是我几个月的生活费!”下意识顺口便问:“你们凭什么收钱呢?”话音刚落,没想到电话那头儿嗓音猛高:“愿意发就赶紧汇钱,不愿意发拉倒!”砰的一声电话就挂断了。
  说到这里您或许有点明白为什么笔者遭遇这样的尴尬了:问题就出在“你们凭什么收钱”这句话上。众所周知,在中国内地发表学术成果相当不容易。本来学术文章是创作者通过脑力辛勤劳动的结果,理应得到一定的报酬,然而在今天市场完全偏向期刊一方的时候,似乎一切都颠倒了,出现了所谓“版面费”“发表费”等问题。笔者此处无意讨论版面费收取合理与否的问题。既然学术成果是劳动的结果,期刊向作者索要版面费时就有点觉得“理亏”了,正是这个潜在的游戏规则导致了他们对“你们凭什么收钱”做出不同于笔者原意的理解。
  下面对“你们凭什么收钱”这句话做些分析。
  这句话中的“凭什么”是关键词,“凭”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介词,表示凭借、依靠、根据,“什么”是疑问代词。典型的“疑问”是一种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表示问话人要求听话人提供相关信息,一个句子中如果有疑问词,那么这个疑问词或针对疑问词回答的具体内容就是信息焦点。如:
  (1)我们做《1949大迁徙》的时候,努力回归那个群体记忆。其实我们两个制作人都不是外省人,我们没有经验,但是做得让老人家看了哭。我们凭什么?凭自己的观察,凭当时的教育体系下灌输给你的群体记忆,凭阅读的经验。(《口述凤凰》)
  该例中说话人自己针对“凭什么”说出了三个依据,这三个依据都是新信息,这里口语性较强的“凭”都可以换成“根据”。“凭什么”在这里充当谓语,所以“凭”的动词性特征还比较强。当“凭什么”后面再有谓语动词的时候,如“凭什么让我去”“凭什么无缘无故打人”,“凭”语法化的条件就出现了,即两个动词接连使用的时候,第一个动词很容易语法化。一旦“凭”语法化为介词,那么句子的信息焦点就转移到了后面的谓语动词上。这时,在一定语境条件下“凭什么”中的“什么”就可以不再表示疑问,即不需要对“什么”进行回答,而仅仅用来表示说话人语气强烈的“质问”。质问不同于疑问,质问是一类特殊的反问。郭继懋指出:反问句的作用是表达一种特殊的隐含意义,这个隐含意义可以概括为“……所以你的……行为是不合适的”。疑问需要作答,质问有时不需要作答,它更侧重于责难。如:
  (2)“让您见笑!没答复,他躲了……怎么着您帮我把他抓回来?”
  “他又不犯法,我凭什么抓他!……”(《半路夫妻》)
  (3)“不是对得起对不起的话!我就问问你你凭什么就怀疑我这车是偷的?凭什么?”
  胡小玲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半路夫妻》)
  其实“什么”有很多不表疑问的惯用法,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说“什么”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能表示否定。我们观察发现,当“什么”的前面为不及物动词特别是形容词的时候,“什么”一般都是表否定,因为这时的“什么”就不可能是一般意义的宾语了,如“你笑什么?”(2)(3)两例中的“凭什么”都重在责备对方,即“你们不应该(没有理由)抓他”和“你不应该(没有理由)怀疑我这车是偷的”,因此不需要作答,或者因为质问责备的语气太强烈以至于对方不知道如何作答。有时候,说话人为了增强质问的语气,会接连使用多个“凭什么”,如:
  (4)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骆驼祥子》)
  (5)心里有个声音不停地恨道: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作家文摘》)
  概括以上分析,实际上“凭什么”可以发挥两种作用:一个是原初阶段的一般性“疑问”,一个是新发展出来的斥责性“质问”。从语法化角度说,可以认为“凭什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为一个词了。《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凭什么”,但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收录了,并解释为“用于质问”。不过《现代汉语八百词》是将“凭什么”看做“习用语”的。董秀芳认为,熟语化或习语化是词汇化的初级阶段。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到了“凭什么”共770次,其中表质问的有585次,表疑问的有185次,其中“凭什么?”单独使用39次,还有5次单独使用“凭什么!”叹号的使用更明确地标明了这里的“什么”不是疑问而是质问。由此可见,尽管“凭什么”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表示疑问,也可以表示质问,但因“凭什么”表质问语用义大量高频使用,这就使得它在听者那里第一时间被激活的往往是斥责义。再者,当一个词既有中性用法又有贬义用法的时候,会话过程中听话人往往会优先激活贬义用法,这可能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会话需要:避免受损。
  到此为止,不难理解“你们凭什么收钱”这句话为何会让笔者遭遇尴尬了。笔者想要传达的意思是“你们根据什么(标准)收钱,是根据稿子的质量、篇数、字数还是版面”,希望明白1000元版面费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而对方激活的则是“你们为什么收钱”,或“你们不应该(没有理由)收钱”,或“你们收钱的行为是不合适的”等严厉质问。尽管笔者在回答的时候还刻意用上了表示委婉语气的“呢”,但最终还是无济于事,由此足见“凭什么”表质问责难的语气是多么强烈。
  如何解除“凭什么”造成的歧义呢?既然“凭什么”多表质问(可以说这是默认值),所以如果要表示一般性疑问,就尽可能回避“凭什么”,可换用同义的“根据”并补足“什么”后常常省略的中心词以及因话题而省略了的主要谓语动词,如给笔者带来尴尬的歧义句可改为“你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计算版面费的呢?”总之,句子信息越全面具体就越能降低被对方误解的可能。再看一个正面的例子,某作者在文章中批评另一篇文章的学术观点,由于是客观、科学的“学术批评”,所以批评者应该语气平和,如例(6)批评者尽管使用了“凭什么”结构,但这个结构是完整的,且句末使用了“呢”:
  (6)我们如何判断是否产生了“跨越”的情况,从而做出该不该使用“一……就……”格式的判断呢?如果我们找不出这个中间项,我们凭什么说跨越了一个中间项呢?(《汉语学报》2005年第3期P14)
  试比较:
  ①……凭什么说跨越了一个中间项?(质疑加重)
  ②我们找不出这个中间项,说跨越了一个中间项,凭什么?(由质疑转向质责)
  很多词汇和句义具有歧解性,交际中这些歧义应该尽量避免,但很多时候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所以提高说话者自身的语言素质和技巧对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十分重要。
  
  参考资料: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3〕董秀芳《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种语序变异》,《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
  〔4〕北京大学汉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日期:2008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