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2008年全国高考名言名句考查统计分析
作者:桑 哲
一、赋分
在我们所统计的19套试题中,赋分从4分到8分不等,详细情况见表一:
二、体裁(不包括文学常识)
从考查的共计153句名言名句来看,主要考查了先秦散文和诗词,其次是对赋的考查,最后是对骈文、骚和曲的考查,比重分布和2007年基本相同(详细情况见表二)。对唐诗、宋词和先秦散文的考查是多数命题者所抓的重点,但又兼顾其他各类体裁中的名篇。
三、作品年代
这153句名言名句涉及56首(篇)诗(文),从作品年代来看,唐宋作品的考查居首位,占了总数的58.92%。其次是先秦两汉作品,占总数的25%。其他朝代各有不同数量的涉及,但相对比较少,宋以后的作品共占3.58%(详见表三),基本接近2007的3.80%。无论通过什么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一般都是考查某一文学作品体裁创作巅峰时期的经典作品,诗歌即为唐宋,而非明清,即便是考查明清诗歌,也是为多数学生所了解的作品。
四、汉字分布情况(只统计默写内容)
名言名句默写的内容应该是常用字表中常见的字,至少在通用字表中应该有。我们对所考查的名言名句中需要书写的891个汉字进行了分析定位,详细情况参看表四。
需要说明的是,在统计表格中,“一级常用字”是指《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常用字;“次常用字”是指《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1000次常用字;“通用字表字”是指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除《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字以外的字;“通用字表外字”是指《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500字中没有的字。
通过以下数据可以看出,这两年默写试题语言文字规范做得很好,基本没有考查生僻字。
五、考查篇数、句数
在以往的默写考查中,篇数和句数多为1:1和1:2,如在2007年的18套试题中,篇数和句数之比为1:1的有安徽卷、福建卷、湖北卷、辽宁卷、山东卷、重庆卷6套;篇数和句数比为1:2的有北京卷、广东卷、海南卷、江西卷、四川卷、天津卷6套。另外,湖南卷为3篇10句,江苏卷4篇6句,全国Ⅰ卷 4篇10句,全国Ⅱ卷 3篇9句,上海卷7篇8句。在2008年的19套试题中,篇数和句数之比为1:1的有安徽卷、福建卷、重庆卷,1:2的有广东卷、江西卷、宁夏海南卷、天津卷,共7套,已经不是主流。北京卷为4篇7句,湖北卷为3篇4句,山东卷为8篇9句,上海卷为7篇8句,浙江卷为5篇7句,这些也可以看成篇数和句数为1:1和1:2的混合,湖南卷、全国Ⅱ卷、辽宁卷、延考区卷为3篇10句,四川卷和全国Ⅰ卷为4篇10句。可以看出,在一篇文章中考查多句的命题形式,在2008年有明显提升。
篇数和句数为1:1和1:2这种考查形式,有利于更大范围地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减少学生答题偏误和复习时的侥幸心理。一篇文章中考查多句的试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复习中,不要仅仅记住只言片语,对上下文都要仔细记忆,答卷中更不能出现顺序颠倒等问题。
六、考查形式
在2008年的19套试题中,有17套试题沿袭了多年来的“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的形式,2套是“根据提示和评论填写内容”的形式。其中,涉及文学常识的有湖北卷、江西卷、天津卷、重庆卷4套;多选一的有14套,只有北京卷、福建卷、湖北卷、江苏卷、重庆卷5套要求全做。在2007年的18套试题中,有14套是直接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3套是根据提示和评论等填写内容,只有浙江卷是改错题;有5套涉及文学常识的考查;6套为全部题目必须做,12套为非全做,自主选择其中部分题目完成。
这两年来高考试题的多样化也带来了试题形式的多元化,让我们看到了默写考查的进步之处。多选一形式占据了主流,这种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读书,也更好地适应了教材多版本的现实情况。在这方面,如果题量更大些,题目更简单些,考生选择余地更大些,就更能达到引导学生多读书、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七、出处统计
名句名篇的考查是默写试题的主流。很多篇目都比较集中,在19套试题中考查2次以上的篇目有18篇之多,特别是苏轼的《赤壁赋》,竟然有7套试题进行了考查。在2007年的18套试题中,《赤壁赋》考查了3次。2007年排名前三位的篇目为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韩愈《师说》。在2008年的19套试题中,这3篇分别考查了2次、3次和2次。在2008年19套题和2007年的18套题中,白居易《琵琶行》、荀子《劝学》分别考查了3次之多,《论语》2008年考查了2次,2007年考查了3次。李商隐《锦瑟》、李白《将进酒》、姜夔《扬州慢》2008年和2007年分别考查了2次。
通过对这两年37套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说,《赤壁赋》《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师说》《琵琶行》《劝学》《论语》《锦瑟》《将进酒》《扬州慢》是命题者考查的重点。
八、作者统计
我们对涉及的作者也进行了统计分析,表六为考查频次在两次以上的作者的列表统计。表中人名后第一个数字为出现次数,第二个数字为出现篇目数量,如“李白<10-5>”是指共10次考查了李白5篇作品(本表中孔子仅代表《论语》《诗经》两部作品,而非确切作者)。表中显示出来的,是我们对19套试题考查作品作家的排名,这个排名很客观地体现了“名家”这一说法,出现频率在4次以上的作家,都是非常有影响和地位的,他们的作品也的确能代表一个时代或一种体裁的巅峰。和2007年18套题比较,前三位李白、苏轼和杜甫没有变化,只是数量上略有差异,两年考查频次都在3次以上的有孔子、荀子和杜牧。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因为教材版本较多,而且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所以不能仅仅考查出现于某种教材或读本中的句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既然是考查名言名句,所考查的句子就要有很强的流通性和大众所知性,所以所考句中不应该有生僻字。
第三,为了更好地教学和引导学生读书,考查作品应该为某种文学体裁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品。
第四,在考查形式上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多读书,提高应用名言名句的能力,而不能让学生为了考试而集中记忆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