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有米之炊仍须待巧妇
作者:许 倩
一、关于作文题目
今年的浙江作文命题明显淡化了审题。都市和乡村是每一个人的生存空间,我们每时每刻都触摸着它,感受着它。从内容上说,这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出卷精神——“让大家有话可说”。并且,乡村还可以宽泛地理解成“自然山水”,比如有一位考生写的就是“天台山之游”的感受。
所以,只要能够对自己所在的都市或者乡村进行一番记叙或议论,或用叙议结合的方法来展现自己对都市或乡村的
一些感受和思考,就算是一篇切题的考场作文。
二、三类问题
本次作文考生多写记叙文,议论文较少见。考生的谋篇布局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都市或乡村的人文特点为纲,穿插都市或乡村的细节片段;二是从描写都市或乡村生活的一件事情或某个人物入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展现空间文化特征。从阅卷情况来看,问题主要有三类:
1.平面化
平面化指的是考生的思维片面、单一,缺乏辩证的、立体的思考。面对都市和乡村这两个生存空间,轻易地扣上各自的帽子。乡村永远是“淳朴”“宁静”“平凡”的脉脉温情,都市则常常是“竞争残酷”“冷漠”“自私”的狰狞面目。
客观地看,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确有着各自的特征,因为这里面积淀并延续了大量的历史话语,以众多事实为依据。只是,今夕是何夕呢?永远的“桃花源”在哪儿呢?城市里匍匐的都是“变形虫”吗?现实的复杂和多变,远远超出了历史的预料。就如都市,现实中喧哗浮躁与宁静淡泊并存,狭隘自私与真诚坦率交织,繁华显赫与平凡普通同在……这是一个复杂的集合空间,都市人的心灵分分秒秒都激荡着多重感受。
以乡村为例,从时间的纵向维度来观照,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催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既有朴素、纯朴、安宁的一面,也有狭隘、自私、短浅的一面。这些在乡村空间里不断变化的生活,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等待着我们的召唤,套用一句老话——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受,而是缺少一双能够发现“感受”的眼睛。
当然,仍然有不少考生用他们大气的文字获得了阅卷者的青睐:
(1)触摸都市,都市无法触摸。都市是一个散发着眩目迷人光彩却滚烫的火球,在众人远观的目光下变幻着自己的光与影,任何人想让它停止或是在上面寻觅自己回忆中的一个碎片,也许终究会是徒劳。一个朋友最近愤愤不平地提起,他在乡下老家的一间平房被拆除了,连同平房所在的地皮将作为开发区,“那里还是我出生的地方呢。”他说。我对他笑笑,让他不必介怀,在经济发展和时代行进中,无法阻止这样的事发生,但只要拥有美好的回忆,作为人生路上的驿站和安慰,那便足够了。
(2)我所熟悉的城市,是一个坐在火车上呼啸而过的城市。生活敲着急促激昂的鼓点,每天的日子都是快餐式、快节奏的,这里不容许自由和散漫,也不准许驻足停留,贪恋沿途风景。因为每天的生活都已有了精准的安排。我们是踩着每一个鼓点,和着节拍,飞速前进的。
少了些许闲情逸致,却多了些积极进取,在这里,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时不我待。虽缺少诗情画意、引酒邀月的生活,可是回首望去,却能感到生命的每一刻都充实而有分量。
每个人都生存在都市或乡村中,被各种情感的湍流冲击着,所以,无论是美好还是丑陋,都是空间生活的一部分,都是笔端摇曳出的“童心”。
2.空洞化
请看下面两个考场作文的选段:
(1)都市是苍白的。都市的繁华使都市苍白。都市似乎找不到一丝宁静,从繁华到苍白,就只剩下可悲了。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为寻找那一抹苍白而远走他乡,离开都市。都市的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了。不能承受太多压力的人们越来越多,难道就这样让都市苍白下去吗?
(2)乡村生活是一种超脱拘束的文化,它可以洗涤你的心灵,净化你的思想。乡村中人只剩下关爱和欢乐。然而这不是生活的本质吗?
人活一世,难道是为了钱?我想并不是!钱只是你生活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生来就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快乐和周围的快乐而活。有人为你生,有人为你死,有人为你而快乐,有人为你而悲伤。人生在世,难免遭遇酸甜苦辣,重要的是不放弃。
感受乡村让你领略了如何去生活,生活的真谛遍布乡村的角角落落,它让我们明白了关爱的重要,让我们了解了邻里的意义,让我们仿佛时光倒退,回到了孩提时代。
前者写都市的苍白,显而易见,文字始终漂浮在“苍白”“可悲”“压抑”的表面。那么,如果要表现“苍白”,该怎么去写?首先要明确文中“苍白”的内涵。“苍白”实指一种色调,它与“多彩”相区别;选段涉及的是“苍白”的虚指,考生想要表现繁华忙碌的都市生活使人们呈现紧张、压抑、迷茫和空虚的精神状态,这些精神层面的描述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来自生活的真实可感的事例来表现,比如现实社会中心理疾患案例的急剧增加、人们工作之余的无所适从等。所以,联系具体的生活现实,举出一些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事情,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才可使文章言之有物。
3.粗糙化
粗糙化表现为情感的粗糙、思维的粗糙和语言的粗糙。无法在考场上调动平时的情感体验、文字幼稚和矫情可以视为情感的粗糙。对人事的看法单一、浮于表面体现的是思维的粗糙。语言的粗糙涉及的是语句、表达方式、修辞等多方面的问题。简而言之,情感和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如果说情感的丰富性和思维的缜密度决定了文章的立意高下,那么,语言则承担了如何更有效地表现主旨的重任。
先看《钓龙虾》的选段: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和几个好朋友出去钓龙虾。那时候,一块块田地间有条小沟,里面有许多龙虾,我们几个总是在放假时去钓龙虾。我们拿着竹竿、桶子、网和诱饵,一起“出征”。
其实龙虾是很好钓的,在钓竿上绑上诱饵,放进沟里,没过多少时间就有龙虾上钩。那时的龙虾很多,有时甚至有两三个龙虾同时上钩,甭提多高兴了。每出征一次,就能带回许多“战利品”。
再读《插秧苗》选段:
我风风火火地卷起裤脚,两脚往田间这么一站,这气势还真像那么回事。老妈在我前面弯腰速战,我跟在后面也不敢马虎。尽管深一脚浅一脚很是难受,尽管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淌,尽管腰弯得直不起来,尽管两只手有点不听使唤,我还是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能停了,别让老妈给看扁了。我紧紧地跟在老妈的后头,田间只有“刷刷”的插秧声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滴答声,一行行整齐的秧苗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
天空骤然变化,连老天也不忘凑一凑热闹,豆大的雨点打在脖子上、头上和脸上,这时,我们再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冒着风雨继续前进。虽然田间大雨不断,但我们的笑声不断,划破了天际,穿向了更高更远处。
夜幕降临,望着一株株挺拔的小秧苗,我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原来付出后的收获是如此妙不可言!
相形之下,后者比前者更好地表达了意图。前者表述粗糙,语言单调。后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较为细致妥帖地描绘了插秧苗的艰辛和快乐,读来自然生动。
从考场作文来看,每一位考生并不缺乏作文素材,而是缺少一双善于观察的“巧眼”,一颗勤于思考的“巧心”,一双乐于书写的“巧手”。反思我们的写作训练,真应该多写些活泼的、能够作为生命底色的文字。在对生活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调用多种写作手法,进一步深化、细化写作对象,循序渐进地锤炼自己的言语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想,只要平时去观察了、思考了、积累了,何愁难成“巧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