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语言知识向语文素养转化
  
  语言知识何以向语文素养转化,这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教育难题。李重、胡银根在《促进语言知识向学生语文素养转化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由于现代语文教育中传统语言知识体系存在陈旧、偏颇的弊病,因此要促进语言知识向学生语文素养转化,需要建构新的语言知识体系。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静态语言知识体系向动态言语知识体系的转变。传统语言知识体系仅仅注重对语言作静态、精细的描写和分析,而忽视对动态言语规律的探求,与语文教育的学科性、目的和任务存在严重隔膜,无法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为此必须建构新的动态言语知识体系,才能给予学生具有引导、规范、提升价值的条件性知识及相关背景知识,促进语言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2 语言学范畴的语言知识到语文教育范畴的言语知识的转变。现代语文教学长期满足于简单套用语言学范畴的语言知识,一度将语文课上成语言课,大讲静态的语言规则,而不闻不问学生言语能力的生成与语文素养的提升。语言知识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语文教育的教学取向只能是“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掌握语言知识本身只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为促进语言知识向学生语文素养的转化,需要基于“学习语言”的语言教学取向,将语言学范畴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文教育范畴的言语知识。
  (《教育导刊》2008年第9期)
  
  ●教师要有坚定的学生立场
  
  杨小微在《当代教师要有坚定的学生立场》一文中指出,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为设计和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是否促进或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为衡量一切教育行为的道德尺度,是当前教育者亟待坚定的立场。实践中,无论是组织学生活动、策划主题班会,还是设计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都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细心解读学生的成长需求,寻找并确定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那种多年沿袭下来的以成人立场想象学生“需要”什么的话动设计,或是不问学生有无愿望或接受可能的一厢情愿的教学设计,无论有没有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都只是一种外力的强加。实际上,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立场,要求教育从尊重学生、解读学生需求的立场出发,走向师生以对话、商谈和交流为杨心的互动,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5—16期)
  
  ●关于名师的理性批判
  
  每当提及名师,人们都会钦羡于名师的一大串荣耀,也许正因为如此,名师的理性批判被淡化了。王培峰在《“名师”的理性批判》一文中指出,目前许多学校将名师作为创名校的根本,倾全校之物力、人力集中“打造”名师。但一些名师成名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到处讲学讲课,忙于著书卖书,用于学校正常工作的精力少得可怜。另外,许多地方纷纷以高薪、高待遇招聘名师,展开明争暗夺的大战,造成大量名师非常态流动,给本不均衡的教育带来了新的不公平问题。还有一部分名师最后走上仕途,从此脱离学生,脱离教学,甚至脱离学校,使名师成为仕途捷径。实际上,培养名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名师不是什么头衔,不是别人封的,不是官方定的,名师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学识、修养、精神、能力,获得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认同。名师的“名”主要应来自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力打造。时间的沉淀和公共力量的认同是检验名师的唯一标准。
  (《人民教育》2008年第19期)
  
  ●巧妙利用“错题本”
  
  在日常练习、作业和考试中,学生都会出现一些错题,对待错题的态度不同,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陈辉、王健在《学生“错题本”的巧妙利用》一文中认为,让学生用好错题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错题本是一扇窗口。通过它可以窥探教学中的得与失。如果错题很少,说明教与学都是比较成功的;如果错题多并带有共性,说明教学中存在严重失误。总结归纳不同学生发生的不同错误,分析出错的原因,每周末上一节“错题反思课”,变反思错题为弄懂错题,能使学生吃透知识,牢固掌握课堂内容。实践证明,通过批阅学生的错题本,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并对症下药,在薄弱处重锤敲打,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会更到位,对课堂的驾驭会更自如有效,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9期)
  
  ●学校惩罚的特殊性
  
  在学校中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惩罚手段,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是困扰学校和教师的一大难题。杨淑萍在《论学校中的惩罚》一文中认为,关于学校惩罚的一切争端主要源于对学校惩罚内涵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往往将学校惩罚等同于一般意义上或法律意义上的惩罚,而忽视了学校惩罚的特殊性。学校惩罚的特殊性表现在:学校惩罚是道德教育的必要手段,学校惩罚的本质是确证过错而非抵罪,学校惩罚的目的是维护规制的权威性而非使人痛苦,学校惩罚的功能是教育而非压服,学校惩罚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价值、学校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整合。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8期)
  
  ●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
  
  顾之川在《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一文中认为,中学写作教学就是培养中学生的一般写作能力,给他们打好写作基础,使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选材、怎样布局谋篇、怎样行文、怎样修改,等等。应该说,写作的基本路数应该是相同的,但中学生写作与成年人写作旨趣不同,如果硬用一般的写作原理、成人世界的写作规律指导中学生,忽视中学生写作教学的特殊性,结果必然是方枘圆凿、居高不能临下。中学生写作教学的特殊性表现在:1 重在打下写作基础。中学既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进入成人前的准备时期。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训练,给学生打下一般的写作基础,使其具备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2 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中学生写作教学既不能停留在小学的写话阶段,也不能任意拔高,用成人的写作水准来要求。一般来说,初中生学习写作,重在通过写作实践了解作文的基本套路、一般规律,以及基本的表达方式。高中生学习写作,除继续加强这方面训练外,需更注重思想的开掘、文化内涵的积累。3 必须面向全体。中学生群体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方面,中学生群体中不乏热爱写作甚至具有“作家潜质”的学生,教师当然不能加以限制,而应该给他们提供施展文学才华的空间,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学写作教学必须面向全体,着眼于学生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不能把培养作家或“准作家”当成主要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