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谈谈写作技巧

作者:王 平




  其实,“作文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貌似无技巧其实是最高技巧。为什么这两篇作文有着如此咸鱼翻身的命运,似乎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阐释。
  
  一、如何表现不新的主题?——剥去庸人思路,精于选材
  
  古往今来,主题出新实属不易。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考场作文贵在运用新鲜的材料表现不新的主题。选材自然选用那些真实、典型、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
  争议作文《怀想天空》通过描绘朴实的农家生活片段来表达感恩,《这道“坎”若有若无》则选用门槛作为象征物表达落后与文明的主题。相对其他考生来说,也许主题大同小异,但材料应是“物以稀为贵”,如果高考作文篇篇如此,它们恐怕很难被大海淘金似的打捞出来。
  联想到十年前的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大批考生让亲人丧生或遭遇不幸,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坚强。一时间,批判矛头纷纷指向这一现象。
  我们知道,写作的本质就是虚构,这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写作时文本的第一叙述人称并非就等同于作者本人,既然如此,那么用“我”这一人称来叙述他人已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故事亦未尝不可。这次作文的本质问题只不过是选材拙劣或雷同。清人黄宗羲说得好:“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即写作贵在选材新颖。
  当然,写作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积累素材,则难以登入锦绣文章的殿堂。搜集材料要想做到茅盾所说的闻风而动,囤积居奇,平时就要勤于观察,大量阅读,细心体验,敏于思考。只有自我体验到的才是别具一格的,用自己的嗓子发出别人的声音,即使模仿再像,也只是走他人车辙而已。
  
  二、到底什么才是内容真实?——写作的本质就是虚构
  
  争议作文《怀想天空》终审时,何永康教授给了54分,理由是这篇作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有着“现实生活的质朴”。《这道“坎”若有若无》也经历了由初评不及格到终审64分的过程,专家认定这篇作文“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感悟”。两篇作文都涉及真实与现实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真实不过是艺术上的真实罢了,是作者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否则,现实生活的真实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晓。不了解写作者的真实出身或真实经历,即使果真是切身体验到的,也不过陷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循环之中。鲁迅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另外,提倡真实写作是相对而言的。毕竟这个“真”只是作文鉴赏标准之一,而观察、体验、想象是写作的三条并行不悖之路,由此可形成三种模式的作家作品。比如,莫泊桑是一位观察型的作家,而曹雪芹是体验型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则是作家苏童凭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创作的。以《喧哗与骚动》闻名于世,获得1949年诺贝尔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时说:“做一个作家需要三项条件:经验,观察,想象。有了其中两项,有时只要其中一项,就可以弥补另外一两项之不足。对我说来,往往一个想法、一个回忆、脑海里的一个画面,就是一部小说的萌芽。”
  因而,我认为作文在提倡真实的同时,也可兼顾其他方面。
  
  三、怎样达到艺术真实?——有意味的形式
  
  对于作文,我们似乎更关注它的内容,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正如古人所说的,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其实在写作中,许多学生都为这个问题伤脑筋:我们知道写什么,但是怎样才能写好它呢?这就涉及一个形式的问题。与古典文论中的文以载道相左,西方形式主义有这样的观点:怎样写比写什么远为重要。因而让学生掌握怎样写的技巧,会让他们的写作事半功倍。
  限于篇幅,结合作品,下面只从两个方面入手,谈谈怎样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让读者因文章形式的特殊而产生难以忘怀的审美体验。
  1 限知叙事形成冰山原则
  海明威曾在他的《午后之死》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得到众多评论者的认同。那么,冰山理论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就需要一定的叙事技巧,限知叙事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要选择一定的观察故事的角度,即视角。总的来说,视角无非有两种,即全知叙事视角与限知叙事视角。全知视角是一种传统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可以说出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都无从得知的秘密,还可以进行分析、评论。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容易把话说尽,有时生硬造作,严重破坏作品的逼真感,从而使读者感到索然乏味。在平时的作文中,绝大多数学生都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
  限知叙事视角包括内视角与外视角。内视角的叙述者只能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能介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外视角是从非人格化的视角来叙述,追求一种客观的模仿的效果,作者不露声色地叙述自身所看到的人物的外部言行,不对人物作内心分析,不对事件进行评判,竭力淡化作者讲述的印象,达到戏剧化的显示。无论是以深入内心世界为主的内视角还是冷静观察记录的外视角。均注重情感的抑扬顿挫和蓄势压缩,使故事委婉曲折、引人入胜。
  我们看这两篇作文,不约而同地抛弃了全知叙事,而以限知视角为主(除《怀想天空》的第三、四自然段)。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里或一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件。至于故事的历史背景,则采用隐匿的手法,从而达成冰山理论的完成。
  2 细节描写形成意象化特征
  这两篇争议作文叙事上都已臻成熟,情景交融。含而不露,语言清新自然,无太多典故与引用。而且都善于选择细节来渲染情景、感染读者。不论是《怀想天空》开头父子在麦场的劳动,还是《这道“坎”若有若无》中乡村阿婆与孩子,都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实在而色彩清淡的图画,达到了艺术真实的效果。
  艺术真实一定程度上来自细节描述,即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让我们相信是真实的。细节描写也并不是说把现实生活巨细不遗地写出来,而是有选择地写细节以反映整体,而所选取的生活细节,形式与本质应是直接合而为一的。这需要作者有一双慧眼,从绵长的生活之河中撷取最具有艺术闪光和最富有生活诗意的一瞬,努力达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