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此《水经》非彼《水经》

作者:沙玉伟




  下面是一道语文试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苏轼曾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寄周安孺茶》)为什么苏轼反复读《水经》(即指《水经注》)这部古代地理著作,会体会到深深的快乐呢?请简述理由。
  (试题来源: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相同题目还出现在一些教辅资料及其他地方的试题中,此不赘述。
  题目中的引文节选自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篇》(题目为后人所加)。《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作的注,该书广征博引,注文约二十倍于原著,引用书籍四百余种,上述引文就转录自南朝刘宋盛弘之的《荆州记》。由于征引时未表明出处,所以后人一般以为这段文字为郦道元所作。
  引文主要描写了长江三峡(主要是巫峡)山陡水急的险峻形势和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色。文句有散有骈,用词精炼,音调和谐,在写景文中一向被认为是传神之作,因此被当做经典范文收入中学课本和各种古文选本,语文版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都将此文选入。
  上述试题还引用了苏轼的诗句:“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让学生回答《水经注》一书的特点。题目本身设计灵活巧妙,只是出题人犯了个知识性错误。苏诗中的《水经》并非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而是指另一部亦被称作《水经》的《煎茶水记》。
  《煎茶水记》是唐代张又新撰写的一本品评水质的茶书。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十二年(817)博学宏词科第一,因其又为京兆解头,时号“张三头”,官历行军司马、江州刺史、刑部郎中、左司郎中等。党附于李逢吉,为八关十六子之一。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卷六对其生平有详细考证。
  《煎茶水记》全书1卷,主要列举与评价27种水的优劣。先列唐代刑部侍郎刘伯刍对7种水的优劣评价: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其次罗列陆羽所品20种水。作者对煮茶之水的优劣见解与陆羽多有不同,该书是我国古代研究用水的专著之一。
  《煎茶水记》在唐宋有许多版本流传。唐陆龟蒙《甫里先生传》引作《水说》,《太平广记》卷三九九、叶清臣《述煮茶泉品》引作《水经》,陆游《入蜀记》引作《水品》。
  宋时,饮茶之风日盛,当时很多咏茶诗文都曾提及《水经》(即《煎茶水记》)。如南宋袁说友《过虾蟆泉》:“酌饮爰至虾蟆碚,《水经》第四源流长。”
  苏轼是精通茶道的鉴泉品茶大家,一生写过很多关于茶的诗,现存苏轼诗共四千余首,其中有近百首是咏茶或述及茶叶的诗篇,如《种茶》《试院煎茶》《汲江煎茶》《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月兔茶》《安平泉》,而且好多都是苏诗中的精华。从苏轼的众多咏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非常熟悉《煎茶水记》的内容。
  本文开头的语文试题中所引苏诗出自其咏茶名作《寄周安孺茶》,全诗共120句,句句言茶。在叙述茶的历史和茶的采制、贮藏以及品饮之后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表达阅读《煎茶水记》一书时的快乐心情,其后诗句中还直接引用了《煎茶水记》中部分文句,如“陆子咤中泠,次乃康王谷……”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苏诗《寄周安孺茶》中所指《水经》一书应为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而非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