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完美儒生 侠义风范

作者:周爱金

之际,看到了龙女的端庄,从而念念不忘。
  《柳毅传》中,龙女全家对柳毅的恭敬与感恩戴德、龙女对柳毅的倾慕与追求,使此文寄托了比一般“才子佳人”小说更高的道德理想和美学理想。那就是士子阶层并不苛求妻子容颜娇美、舍生求节,所重视的乃是那份纯真执著的爱情与至高无上的美德。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才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真正的幸福。所以柳毅无意去爱,最后却拥有了更加完美的爱情;无心富贵,最后却享尽荣华、寿与仙齐;未曾图报,他的善举义行却给他带来了最丰厚的馈赠——不期而然的幸福。都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他可是兼而有之了。这是作者对士子们理想人格的最高赞扬。
  虽说作者对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不忍坐视,安排柳毅传书,主张男女婚姻自主,反对父母包办,但是,书中仍是从男权社会的主体来考察的,这与当时社会女性意识的高扬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文中龙女的婚姻还得钱塘君去提,被拒绝也只有自怨自艾、苦苦等待。柳毅虽悦龙女,但为大义所阻,致使失之交臂。后经龙女苦苦追求,方纳为妻。
  
  (三)昭彰信义以期重振儒学
  文章开头柳毅就说:“吾,义夫也”,文中洞庭君击席而歌曰“荷真人兮信义长”,钱塘君保媒时也言“将欲求高义”,柳毅拒婚也是用不合礼义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乃至后来龙女问其真因,他仍言“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善素以操真为志尚”。为何整篇主旨皆不离义?这得从大的时代背景中寻找原因。
  贞观二年,唐太宗谓侍臣曰:“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可事实是,自东汉末至唐代前,佛道二教日益兴盛,儒学受到严重>中击和压抑,逐渐呈现颓废之势。安史之乱又使唐王朝的政治、经济遭到了全面破坏,人心不古,士风硗薄。为了振兴王室,许多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自我价值感的士子们除了改良政治外,还希望重建儒家文化秩序,发扬儒家价值观。他们面对现实,积极入世,所以才有柳毅这样一个寄寓了儒家仁、义、礼、智、信,尤以义突出的正派儒生作为他们的代表被李朝威塑造出来。文中借他之言之行,并通过与洞庭君、钱塘君、泾河小龙等角色的对比,渗透了一系列儒家的进步思想。这样一个“义夫”“真儒”典范的树立,寄托了中唐士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
  
  (四)遁世以独善其身显清高
  与大多士子一样,李朝威作传奇是为了得到赏识,博取功名。可柳毅一出场就落第,最终又因不堪烦扰乃归洞庭,并不有意于高官厚禄。如此真切的现实,却偏偏带着一个虚幻缥缈的结局,这样的结构安排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儒家主张入世,很大成分是因为士子阶层关心的是社会现实的变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对佛道二教采取的是为我所用的态度。当政治失意时,不妨也谈点佛理佛性,以达到“独善其身”。而“独善其身”实际上与“兼济天下”一样,都追求自我的价值,都是儒家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往深里说,也体现了一种干预现实、变革人生的精神。因此入世与出世,归根结底都是为现实人生寻求出路。
  另外,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也有标榜清高之意。淡泊名利,所以柳毅避世;不忘根本,所以泽被族人,赠药薛嘏以延年,并劝慰他:“无久居人世以自苦也。”这种现象的内核很重要。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国文人向来是含蓄谦和的,行卷中,赤裸裸的功名之念不好直接提起。所谓意在此而言在彼,越是渴望被举荐,越要表现自己欲行天下之大道,为的是能济天下之苍生。所以李朝威特地写柳毅的脱凡不俗,无意富贵荣华。但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最后却拥有了士子们所渴望得到的一切。这样的人格美反过来也就衬托了李朝威等士子们道德的高尚,这对那些渴望振兴唐朝的有司们来说无疑也是一剂强心针,自然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赏识。
  传奇家沈既济在《任氏传》文末说:“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李朝威创作《柳毅传》,塑造柳毅这么一个完美的士子形象,其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儒家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作者熟练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和丰富的艺术想象,把现实性和超现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一方面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问题:一方面又以飞腾的想象力和艺术虚构,寄托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想借以教化社会,振兴儒学,来挽救盛世不再的唐王朝。
  尽管《柳毅传》轰动一时,但仅靠做传奇来改变社会风貌,只是士子们的希望罢了。所以,最终柳毅还是归了洞庭。不过柳毅作为道德理想的楷模,一直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后世根据此传奇改编的杂剧小说很多,如宋代《柳毅大圣乐》、元代《洞庭湖柳毅传书》,这说明柳毅已是文人士子心中的一面旗帜,他的侠义风范、理想人格在唐传奇乃至整个文学长廊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