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教师设问:构建个性化阅读平台
作者:朱文成
教师要想提出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高质量问题,就必须在备课时独立研读文本。唯有原生态的阅读,才会有真切的阅读体验与个性化的阅读体悟,而不至于落入窠臼,人云亦云。唯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教师在抓住文本的关键点之后,就能够在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地方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究文本的精深内涵,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
那么,教师应该在哪些地方设问呢?
首先,须在关键处设问。所谓关键处,指文本思想内涵高度凝集的地方,它常是解读文本的最佳切入口。抓住了关键处,就可以提纲挈领、快捷有效地把握文本的精髓。笔者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至五部分时,从刘和珍形象的最关键处设问:“在鲁迅笔下,刘和珍形象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当学生抓住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形象特征之后,继续提问:“鲁迅为什么反复提到‘始终微笑’?”如此,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层次认知:“始终微笑”写出了刘和珍善良、团结、坚强乐观、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性格特征,而且,通过“始终微笑”的刘和珍的殉难,揭露了执政府的凶残暴虐和御用文人的下流无耻。
其次,要在难解处设问。选入教材的文本多是经典,通常每篇都有较难理解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在这些难解处合理设问,提示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准确解读其情思内涵。关于陆游诗《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如此解读,没有准确透视陆放翁寄寓其中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笔者教学时设问:“尾联用诸葛亮典故,请结合《出师表》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学生经过合作、探究,体会到陆游“含有无限的失意与深沉的痛苦”和“始终不忘收复失地的一腔爱国情怀”。
再次,应在平淡处设问。阅读心理研究表明,读者在阅读时会对显性的精彩处倍加留心、着意品赏,而常常忽略“言近旨远,辞浅义深”的平淡处。鉴于此,教师要善于在文本富有深意的“平读处”设问,让学生品味平淡朴质的语言所含的奇蕴。笔者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引导学生抓住容易被人忽略的“摔玉”情节,根据教学情境设问引领,把学生引到宝玉和黛玉内心世界的纵深处。教师在学生容易忽视的平淡处设问,不仅可以为学生搭建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感悟的能力。
最后,应在教材的缺失处设问。编者在编选教材时,因为字数限制和思想原因,对某些文章采用删节的方式。虽大多删节可取,但也会出现缺失,如人教版必修第四册节选的《雷雨》,删去了侍萍的台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笔者教学时设置问题“教材删去了侍萍的台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你认为好不好?请从不同角度分析”,让学生探究。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最后基本达成共识:这句台词虽小,但它丰富了鲁侍萍的形象,突显了周朴园的性格,也能更好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设置的问题契合文本的特质,并且具有思维的广阔空间,就能给学生搭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敏感力与阅读思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