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都市童话里的乡愁

作者:肖晓红




  一、教学设想
  
  1.《蟋蟀在时报广场》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篇幅较长,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效率。在设置情境导入后,要求学生迅速整体感知文本,然后分发测试卡及时了解学生对阅读信息要素的掌握情况,培养速读意识,提高速读能力。
  2.课文虽然主题多元,但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即蟋蟀切斯特在纽约时报广场的遭遇,所以可以选择“乡愁”这一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主题为主线,以回忆或背诵与“乡愁”有关的散文、诗篇导入,然后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与社会生活关注生存环境,思考生存方式,从而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幽默,应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总结拓展时播放美国乡村民谣,欣赏歌词,全方位领略乡愁的深沉、热烈与美丽,首尾呼应。
  
  二、教学过程
  
  1.背一背乡愁诗篇,感受思乡之情。
  回忆郑振铎的《海燕》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背诵《天净秋·秋思》。
  2.测一测阅读效率,整体感知文本。
  (1)快速默读课文后,看大屏幕,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注意5个W,文章体裁和字词积累。
  (2)根据记忆说出下列文章阅读信息要素:
  ①时间(when):现代社会。
  ②地点(where):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地铁车站。
  ③原因(why):乡下蟋蟀切斯特偶然流落到纽约时报广场。
  ④事件(what):(请把标题扩展成一句能概括课文内容的话)善于歌唱的乡下蟋蟀切斯特在时报广场的奇遇。
  ⑤谁(who)
  a.作者:乔治·塞尔登,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b.故事中的人物,要求按示例,结合故事情节和要求积累的词语(忧郁、陶醉、弥漫、涟漪、萦回、孤苦伶仃、家喻户晓)来表述。
  例:使蟋蟀切斯特家喻户晓的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
  让歌声萦回、弥漫在时报广场的乡下蟋蟀切斯特。
  ⑥文章体裁:童话。
  3.谈一谈纽约印象,关注生存环境。
  (1)欣赏蟋蟀送给我们的都市与乡村名片。
  (2)讨论:乡下人切斯特所见到的现代大都市纽约有哪些特点?他的家乡康涅狄格州有哪些特点?再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结合欣赏图片的感受谈一谈。
  点拨:①都市:a.繁华;b.喧闹;c.交通拥挤:d.下层民众生活贫困:e.比较忙碌;f.媒体、娱乐业发达。②乡村:宁静、和谐、闭塞、落后。
  4.议一议生活方式,感悟多彩的人生。
  (1)出示《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图片。
  (2)“许三多”(影视明星王宝强)与切斯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切斯特为什么成功了却不快乐?你认同谁的生活态度?分组讨论,然后推选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①相同点:a.都从农村来到大都市;b.都有艺术才华;c.都得到过朋友的帮助i d.都获得了成功:e.都以真诚打动了都市人;f.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②不同点:王宝强享受着都市生活与事业成功的快乐,乐不思蜀。切斯特疲劳忧郁,怀念家乡、朋友和自由生活。
  点拨:人各有志,人们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只要真诚待人,活得有意义就好。
  5.读一读精彩句子,品味语言特点。
  作者以一个乡村流浪歌手的遭遇向我们展示了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表现了切斯特真诚的性格和出众的音乐才华。请找出有关蟋蟀发音、唱歌、表演的语句和描写生动的语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点拨:(1)美妙的乐曲声弥漫着整个车站,就像一颗石子落进静水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涟漪。(比喻人们听切斯特演唱时的愉悦心情,形象贴切。侧面描写。)(2)人们听着听着,脸上的表情发生了变化。心事重重的眼神变得温柔平静,舌头不再唠唠叨叨,充斥城市噪音的耳朵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休息。(拟人、排比。生动幽默。侧面描写。)(3)在歌声飘荡萦回的那几分钟里,时报广场像黄昏时候的草地一样安静。阳光流进来,照在人们身上。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吹拂着深深的茂密的草丛。(比喻人们听音乐时陶醉的情景,生动,幽默。)
  6.说一说学习收获,总结学习要点。
  7.听一听乡村歌手的声音,感悟乡愁情怀。
  乡愁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只要是身在他乡的游子,都具有这种情感。人们不仅用生动的文字描写乡愁,也用声音歌唱乡愁。请听美国乡村民谣《TakeMe Home Country Roads》(乡村之路送我回家),让我们一起送蟋蟀切斯特回家。
  8.练一练创新能力,完成作业。
  请根据课文情境或自己创设情境写一段富有童话色彩的话,要求使用字词积累中的七个词。
  
  三、教学反思
  
  童话只不过是用想象、夸张和拟人等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罢了,蟋蟀的都市奇遇并非天方夜谭,“中国蟋蟀”王宝强的遭遇就是明证。语文教学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应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关注周围的生存环境,正确认识不同的生活方式,领悟人类普遍的情感,从而指导他们的人生。而这一切,都应基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探究。眼界的开阔与语文基本能力(阅读、遣词造句)训练应当平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