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2005~2008年中考写作试题宏观变化分析

作者:王善峰 田 里 张雪薇




  我们运用矩阵抽样法,从四年间(2005~2008年)搜集到的339套中考试卷中选取22个省市的88套试卷作为样本试卷(下文简称“样本卷”)。本文从试题概况、测试内容、测试材料、测试形式四个方面,结合样本卷的数据统计,对2005至2008年中考试卷写作试题的宏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释,以期探讨中考作文评价的历时特点。
  
  一、试题概况
  
  1.试题设置数量保持基本稳定
  我们选取的88套样本卷共命制写作试题135题。2005至2008年各年度分别为34题、34题、33题和34题,试题数总体比较稳定,平均每份试卷约1.53题。在88套样本卷中,除黑龙江哈尔滨卷连续四年为区分城区和郊县每年命制四道写作试题外,其余均只命制一题或两题: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各有12份试卷命制了一道写作试题,约占样本卷的54.5%,各有9份试卷命制了两道写作试题,约占样本卷的41%;2007年,有13份试卷命制了一道写作试题,约占样本卷的59%,8份试卷命制了两道写作试题,约占样本卷的36.5%。在所抽取的88套样本卷中没有设置三道写作试题的。
  从2005至2008年,命制四道写作试题的试卷数目和比重都很小,设置一道写作试题的试卷多于设置两道写作试题的试卷,两类试卷的数量和比重相对比较稳定,无大幅度变化,反映了各地市中考写作试题的设题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2.试题赋分比例渐趋稳定
  从88套样本卷来看,写作部分的分值占试卷总分值的比例多集中于40%~42%之间。2005年和2006年低于40%和高于42%的写作试题变化幅度较大,2007年和2008年赋分比例渐趋稳定。这反映出各地中考命题者对写作部分在语文学习和评价中地位的认识逐渐达成共识,也标志着各地中考试题的命制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研究基本认可了传统语文试卷中写作试题赋分比例分配的相对合理性。
  
  二、测试内容的宏观变化分析
  
  我们所说的“测试内容”是指试题评价的能力点和知识点。通读88套样本卷中的写作试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四年来中考写作试题在评价重点上的转变。
  1.测试重点由外转内
  写作试题由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的外在定向转为关注学生自身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在第四学段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88套样本卷来看,2005~2006年试题多从自然或社会事件出发,让学生或谈看法,或谈感受,学生是外在于材料的;2007~2008年,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凸显,不再是外在于写作试题,他们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得到尊重,四年来中考写作试题在这一点上的变化比较明显。
  比如安徽省这四年的写作题,无论是2005年美术鉴赏与生活的道理,还是2006年晶晶的“意外收获”,如果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来作文,中间终归隔了一层,而2007年“我们的心近了”和2008年的“我在 中得到快乐”两个题目则直接将学生拉进写作情景之中,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可以直接抒发,这更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
  2.测试范围由大变小,化虚为实
  综观88套样本卷,前期试题多开放有加,但却给学生虚飘、写作无从着力之感:后期试题走近学生,丰富充实。如江苏无锡卷:2005年为“精彩——”,考生可以立意的角度很多,不仅仅局限于个人;2006年为“门其实开着”,着重考查考生能否理解并运用其所蕴涵的哲理;2007年为“我在 的引领下”,考生不仅需要选择一位古代的名人填充到题目中,更需要了解这个名人的生平,要求考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积淀和一定的人文素养:2008年为“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材料由大及小,将复杂的社会关系投射到最直接的人与人的关系上,让考生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作文。可以说,中考写作试题不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了,而是变得与学生更加平等,更鲜活了。
  
  三、测试材料的宏观变化分析
  
  在88套样本卷中,写作测试材料的数量分别为:2005年25篇、2006年20篇、2007年24篇、2008年24篇。2005~2008四年间写作试题测试材料的来源呈现以下特点:
  1.测试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编材料和寓言、故事
  2005~2008年,样本卷中寓言故事类写作材料分别占全部写作材料的24%、35%、16.6%和20.7%,而自编材料高达56%、55%、75%和58.4%。相较其他形式,这两类更能直接表达出命题者的意图,让考生轻松地找出兴趣点。时政热点和漫画图表这样的形式,开放性大,可以为考生提供多个立意的角度,所以也比较适合应用于材料作文。综观四年来测试材料来源的趋势,自编材料和寓言、故事是两大主要来源,这两类测试材料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它们的特点比较符合中考写作试题的命制思路。
  2.测试材料的内容主要涉及对自然和人生的讨论
  在众多写作引导材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将自然或人生的景致用优美的语言呈现在考生眼前,如2005年山东临沂卷作文材料: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另如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由自然景物出发,过渡到个人对自然的体会。2006年山东临沂卷作文材料依然保持这一特点:
  回首过去,你一定感慨良多。从一个懵懂孩童到一个花季少年,你没少累过、愁过、怨过甚至哭过,但,正是因为你敢于正视现实、敢于超越自我,才有了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失败后的从容,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经历了一次次的磨炼,跨越了一步步的艰辛,你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大胆发问;你不怕失败,乐于付出,所以你变得成熟,变得睿智,变得坚强,变得充盈。在前进的道路上,你正在成长、进步;在不断的追求中,你在不断完善着自我。
  提示考生关注自己人生中的景致,总结自己的感悟。
  在88套样本卷中,部分试卷的写作材料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类型。自然与人生类的材料对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一般不会有陌生感和答题障碍,所以这两类材料最受青睐。
  3.测试材料中视角的转变
  最为突出的是近两年的写作材料中出现了第二人称“你”的视角,将考生关注生活的视角导向关注身边的人,观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江苏无锡卷为例,对比2007年和2008年中考试卷的题目及写作材料,可以清楚地发现测试材料在视角上的转变:2007年是“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