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高考读图配话题型评析及预测
作者:田春林
例一:(北京卷)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下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个字。
例二:(山东卷)右面这幅摄影作品展现的是刘璇在自由体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
“摄影配话”是一种全新的题型,从大背景上看,是考查同学们对镜头语言的欣赏能力。摄影作品记录瞬间历史,其表达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丝毫不亚于优秀文学作品。高中生不仅要懂得欣赏摄影作品中的人、景、物,而且还要能对作品的意境营造、思想内涵、构图技巧等说出个子丑寅卯。所以,给摄影作品配话这种题型不仅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也能辨别学生审美趣味的高下。就整套试卷的布局来说,图文并茂当然比全都是文字要好。因此,这种题型顺利登陆高考试卷,既有点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从考点这个小背景上看,这种题型的综合性非常强。在高考试卷题量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命题者要同时兼顾诸多考点,但又不能给人以斧凿之感,这道合“多”为一而又浑然天成的题型,不能不说是一个精妙的创意。山东卷这道题正是对“正确使用常用修辞方法”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两个考点的综合考查。北京卷这道题虽然没有对“修辞方法”的使用提出明确要求,但要想抒发“真挚感情”,还得“修辞”帮忙。
那么,一名高中生、一位普通欣赏者,该怎样界定一幅摄影作品的优劣呢,又该从哪些角度来切入评价呢?
笔者以为,通常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走。一是仔细、全面地观察画面内容,看清画面主体和背景中的人、物,然后看看构图是否新颖优美,层次是否丰富分明,力争做到闭上眼睛就能回答画面是什么或者有什么。二要看主题是否鲜明突出,认真思考画面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的动作表情、物的色彩造型等。三要用心揣摩画面所营造的意蕴及其揭示的内涵,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出现在观众面前,应该使观众感到非常震撼,因为摄影家要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触动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四要结合试题要求,调用相关的知识储备,充满感情地表达。
下面以山东试题为例简要分解一下答题过程。我们首先看见画面主体部分是刘璇凌空起舞的优美姿态,背景则是奥运五环标志;仔细观察品味,不难发现,刘璇的动作非常舒展,脸上的笑容也很甜美;再者,刘璇清晰的身姿和淡淡的奥运五环标志既形成鲜明对比,又相得益彰,有机地统一在同一幅画面中。最后,结合试题要求,只要从四种修辞中选两种,围绕刚才提到的几点展开表达即可。参考示例:像一只凌空展翅的雨燕,腾空飞起,“璇美人”享受着飞翔幸福,这正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理念最美的体现。
2008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留给我们的启示却值得认真思考。有理由相信未来高考试题的命题者一定会吸取以前的经验,不一定将视野局限在新闻摄影作品中,也许会在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作品欣赏方面有所突破。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创制一道题目,以期抛砖引玉,切盼方家指教:
下面这幅作品是著名油画家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为了能让更多的普通欣赏者了解这幅作品的精髓所在,请你为这幅作品配一段说明。要求:紧扣作品,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80字。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者用心良苦,参与者却兴趣不足,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至少和学生缺乏起码的审美常识有一定关系。比如,从小学到高中,几乎各个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开设美术课或艺术鉴赏课,客观地说,这对丰富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审美趣味、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种作用发挥得还远远不够,命题者也希望借助高考这个平台,引起各界对这个问题的广泛重视。所以,笔者选取这幅极具审美价值、内涵深刻的油画作品作为素材。参考答案: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布满皱纹的脸,开裂的嘴唇,粗劣的瓷碗,刻画出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父亲”,他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
展望2009年高考,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出色的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巨大成就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相关的一些摄影、漫画、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高考语言综合运用新题型的创意来源,对此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