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三”“九”为何能指多

作者:王长富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②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
  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司马迁《屈原列传》)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
  ⑤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报任安书》)
  ⑥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
  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
  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⑨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李朝威《柳毅传》)
  不难看出,以上各句中的“三”“九”都是泛指多数、多次。在成语中,这种用法也很常见,如“三番五次”“三思而行”“九牛二虎之力”“九霄云外”“九泉之下”等。
  “三”与“九”为什么能泛指多?清代的汪中在《释三九》一文中这样解释:“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那为什么不约之四、不约之五呢?汪中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所以笔者不揣冒昧,再作解说。
  春秋末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三”指天、地、人,它的含义非常广,而又“生万物”,所以可泛指多。
  “九”作为数,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密切关系。最初“九”字呈龙形。而汉族人是崇拜龙的,因而“九”逐渐成为一个图腾化的文字。演化出“神圣”之意,再往后就假借为大数(极数)。
  古代人们用来占卜吉凶的《周易》一书中有八种基本图形,即八卦。书中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根源。在八卦中卦象“三”代表乾,也就是天,卦象“三三”(“六”)代表坤,也就是地。把两象重合便为“三三三”(“九”),代表乾坤,也就是天地万物。“九”又是最大的阳数,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所以可泛指多。《素问》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古代皇帝为了表明自己的尊贵,常将自己跟“九”联系在一起。比如过去北京城有九个城门,紫禁城里的房屋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天安门城楼正面有九间。门上装饰九路门钉(纵横各九排,共八十一个门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