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三点导读

作者:刘清旭




  美点赏析
  
  文章视角独特,想象奇妙,用语奇崛。历来写树、写树根、写树枝、写树叶的作品较多,也不乏佳作,但从树荫的角度行文的作品极少。本文可谓领异标新,发人所未发。“用‘朵’来形容树荫”,进而将“一朵两朵的阴影”想象为“不知名的花”,想象成“木耳”或者“蘑菇”,颇有创意。甚至将“在风中晃动身子的树”想象成一尾尾的“鱼”,而且这一尾尾的“鱼”,形态各异:有挺拔而性感的白杨树——鳗鱼;有美丽迷人的槐树——鲫鱼;有热情、花仿佛火焰的石榴树——红鲤鱼。这些想象与描绘,抓住了树与鱼的神似,韵味十足,颇耐咀嚼。行文在想象描绘之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信手拈来,既有静态,更有动态,摇曳多姿,极尽变化之能事。如:“一棵一棵的石榴,在风里跳荡成婴儿的拳头,除了接受它温柔的捶打,你一时还不能有别的选择。”比喻兼拟人,写出了风中石榴的活泼可人。“在所有的树木中,石榴也许是最热情的一种,那种花,仿佛一束束火焰,要把空气‘哧’地一声点燃开来——其实,每一棵石榴树,都是一根潜在的火柴——因此,接下来我要说,那些不规则的树荫,则是它泛出的一缕缕青烟。”这段文字,形成想象的链条,作者先将石榴花比喻成“一束束火焰”,进而想象它要把空气“哧”地一声点燃,继而想象“那些不规则的树荫”,竟“是它泛出的一缕缕青烟”。思维连贯缜密,想象真切动人。“如果把某一棵石榴树栽在黄河边,它会不会“噌”地一下子跳到对岸去。”想象灵动,写出了石榴树的热情奔放,奏响着生命的旋律,读来充满生气与情趣。再如,“倘若在夜里,……那些树是不听话的小学生,会趁着天黑,做小动作。……”这一段拟人化描写最为传神,不仅形象、准确、生动,还富有情味,写出了夜的柔和、静谧,令人神往。
  此文在用词上也极富感染力,较好地配合了内容及语言表达的需要。尤其在文章的第二段,“……让它把银色的光镀在树枝上”的“镀”字,“把影子摘下来”的“摘”字,“轻轻地摊放到地面上”的“摊放”一词,“随手摞了一地的甜蜜”的“摞”字,“它把所有的树荫都一一没收了”的“没收”一词,“一枚鸟巢别在树枝上”的“别”字,等等,不仅炼字精准,而且灵性弥漫,亦树亦人,浸润了无限撩人的情思,勾起了人对夜晚、对月光、对树荫的无比温馨的遐想。这样的遣词在文章的其它段落也比比皆是,值得玩味。
  
  难点指津
  
  乍一看,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那作者的寄意何在呢?这是本文理解的关键和难点。
  纵观全文,文章通过树荫在带给人迷离恍惚的美、让人茫然无措之时,也让我们清醒地触摸到了作者的心跳:“树荫”里包含着人生的“大道”。细品文章的最后三个段落,不难看出,树荫是离不开树的,树的每一个经历和遭遇也必然影响到树荫。作者由此引申,“树坐在自己的阴凉里,其实就是一个人坐在回忆里,甜蜜或痛苦是它自己的事,我不知道一棵没有阴影的树,像不像一个人走过了一生却没有任何回忆?”行文至此,不难看出作者以树及树荫在隐喻人与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有怎样的人生,就会留下怎样的印痕;不留下任何印迹的人生是痛苦的,难以想象的,就像没有树荫的树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一样。文末,作者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一个美好的理想:“让大地铺满树荫”,装点美好的自然;让人生铺满绿荫,绘出“最美最美的图画”。
  
  考点训练
  
  一、文章在写到石榴树的时候,引用了希腊诗人埃利蒂斯的《疯狂的石榴树》中的诗句,其用意是什么?
  二、“树荫,其实更像树的机要秘书。”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作者通过树荫,隐喻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四、本文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有许多特点,请结合原文,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附:参考答案
  一、旨在突出石榴树的热情、活泼,奔放,表达了作者喜悦赞美的感情。(结合诗句前后的语言分析归纳)
  二、树荫是离不开树的,树的位置、状态及盛衰荣枯等必然影响到树荫。树与树荫的关系象征着人与人生的道理。
  三、答案见难点指津。
  四、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如:(1)善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信手拈来,鲜明形象生动。(赏析略。围绕一种修辞展开赏析也行)(2)用词精炼准确,语言形象,富有表现力。(赏析略)(3)联想想象丰富,由树荫联想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并想象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富有创意和美感。(结合文章具体赏析,忌泛泛而谈)(4)动静结合,摇曳多姿。(具体赏析略)(5)在对树荫的叙述描写中,曲折而深刻地表达了人生的道理。(具体赏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