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不妨学学鲁庄公

作者:朱文玉




  对于课文《曹刿论战》,多少年来,人们总是尽情地赞美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鄙视鲁庄公的昏庸无能。从表面上看长勺之战,鲁庄公确实“鄙”到家了,但是,时过境迁,我们如果避开历史史实和已有的定论不谈,只就《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而言,文章所塑造的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恐怕更有普遍性,更具现实借鉴意义。
  首先,鲁庄公能广开言路、礼贤下士。从“其乡人曰”一语可以看出,曹刿的身份可谓低微,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乡人”。而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一个普通的“乡人”却能够轻易地晋见国君,并能“公与之乘”。是谁给了他这个胆子并给晋见提供了可能?其中除了曹刿本身的爱国心和当时的时局之原因外,恐怕更大程度上是鲁庄公平时礼贤下士、广开言路的为政作风促成了此风的盛行,成就了曹刿这个“远谋”者。否则,任凭曹刿有通天的本领,最终也只能是英雄报国无门,一腔热血空洒江心罢了。其次,鲁庄公能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行为,从思想根源上揭示了鲁庄公的诚信处世;“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的举动又从生活习惯上反映了鲁庄公的宽以待人;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则又从治国理念上表明了鲁庄公的为政之道。诚然,鲁庄公不是个为世人称道的贤君,但他平素的一言一行,无不最大限度地尽了自己的所能,尽了一个君主应尽的职分。因此,在齐鲁交战时,他亲临前线就能使鲁军同仇敌忾,士气旺盛,为曹刿的“彼竭我盈,故克之”的战略思想创造了客观的条件,为那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鲁庄公能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文章只用了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就把一个临阵从容、沉着果敢的将才曹刿展现在读者面前。“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辉煌结局,证明了曹刿决策的正确。可是,我们如果从另一层面来看,上述胜利又为何不能说是鲁庄公的英明果敢造成的呢?“公与之乘”足以说明鲁庄公战前已经慧眼识英才了。而两军交战时他又放手让军权,从而大破齐军。难道这还不能说鲁庄公才是真正的帅才吗?第四,鲁庄公能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既克,公问其故。”这颇似笑话的过渡句,让人着实感到庄公憨态可掬。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说鲁庄公要有多鄙就有多鄙了。鲁庄公不知“其故”可能是事实,但庄公本人也完全可以装出“知”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啊!可他偏偏来个“公问其故”,着实可笑之至。然而,我们在大笑之余,又是否想过在当时社会甚至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像庄公那样做到不耻下问呢?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仅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就有理由说鲁庄公不是“鄙”,而是“智”了。
  学校:江苏兴化林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