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鲁迅小说的讽刺

作者:石在中




  1920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曾说,“今后写还是要写的,但前途暗淡,处此境遇,也许会更陷于讽刺和诅咒罢。”诚然,作为中国现代反封建的斗士,讽刺一直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他对付一切丑恶事(人)物的辛辣、锐利的武器。所以曾有学者把鲁迅小说的总体特征总结为“讽刺的写实”。那么,鲁迅的小说是如何进行讽刺的呢?
  第一是夸张。就象画漫画一样,抓住某些人、事(物)的一些特点加以放大、渲染,从而突出讽刺的效果。典型的如《阿Q正传》。阿Q是一个破落的农民,却极麻木、健忘、自卑又自大,特擅长“精神胜利”法。头上有癞疮疤,他能说“你还不配。”穷的只能住在土谷祠,他却常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直到被游街、杀头,惊恐之后又泰然了,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被游街、杀头的。对于他的这种性格,小说中有许多极夸张又极精彩的描写,如第二章“优胜记略”: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阿Q的这些言行、心理在社会上肯定是存在的,不然,当时不会有许多人都以为是作者在写他。但阿Q一个人身上集中了这么多的事在实际的现实中则是不会有的。再如上例,一个人因悔恨打自己是有的,但打完后还能“心满意足”地“得胜”地睡着则在一般人身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是夸张。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在这里,鲁迅正是用夸张的手法凸现了阿Q的性格特点,从而很好地讽刺了这种国民的劣根性,“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第二是对比。通过揭露人物言与行,前与后,内与外的矛盾和不一致而达到讽刺的目的。《高老夫子》就是通过三个方面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浑身沾满封建遗老气味的教员高干亭:①名与实。表面上看,高老夫子有追求、有责任感,他本名高干亭,因骤慕俄国文豪高尔基而改名高尔础,还在报纸上发表论文《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的义务》,而实际上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流氓,只知道“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②心理与言行。高老夫子做教员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的老朋友一言揭穿“去看女学生”。但他却装腔作势、道貌岸然。③前后言行。受聘女子中学时,他案上摆的是教科书、聘书,老朋友来邀打牌,他傲慢得很,觉得黄三一无所长。上了一次课出尽洋相后,回来就收起案上的教科书、聘书,径向黄三家打牌去了。鲁迅在同年所写的杂文《十四年的“读经”》中尖锐地指出,那些主张复古的国粹派,都是一些“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狂造谣,蝇营狗苟”的“正人君子”,小说《高老夫子》则以艺术的形式对这些人的嘴脸作了生动的演译和辛辣的嘲讽。
  第三是幽默。虽说鲁迅曾明确表示“我不爱幽默”,“常常反对”幽默,而实际上他的小说中有许多幽默的作品,只不过他的幽默不是为了“闲适”、“凑趣”,而在于讽刺。《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构思的理想的家庭:夫妇二人自由结婚,都是西洋留学生,“主人始终穿着洋服,硬领始终雪白,主妇是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像一个麻雀窠,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他们都爱看《理想之良人》,你一本我一本,家庭里共有两本,他们吃的是“龙虎斗”,二人相敬如宾:
  “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眯眯的你看我,我看你……
  “‘My dear,please.’
  “‘Please you eat,my dear.’
  “‘Oh no,please you!’
  “于是他们同时伸下筷子去,同时夹上一块蛇肉来……”
  但是作者的现实处境却没有这么幸福、美好,小说仅写下个题目,还没构思完就不断地被妻女的吵闹和哭声打断……看着妻子“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想到女儿将来的生活也只能如此,于是抓过写下《幸福的家庭》题目的绿格纸,给女儿擦去眼泪、鼻涕,然后丢进纸篓里。小说的内容、情节幽默、好笑,但读者的笑声中却没有轻松、快活,而是一种带泪的笑,一种苦涩的笑。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作品虽说也有幽默的形式和笔法,但他的幽默却不流于浅薄、适闲,而是一种凝重的冷幽默,或中国式的黑色幽默。情节固然幽默,指归却在讽刺。
  讽刺是一门艺术,不是讲几句刻薄、嘲弄的话就能达到目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是高超的,值得说明的是其小说的讽刺手法除这三种外,还有引用、反语等等,而且这些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结合起来一齐用,鲁迅堪称中国现代讽刺艺术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