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三点导读

作者:罗德刚




  美点赏析
  
  小小说《千里马证书》一文语言质朴、故事情节简单,但细细品味,内中却有深刻的意蕴。一是小说主题的深刻性。这篇小说通过伯乐相马和群马应聘的故事来折射现实生活,揭示深刻的主题。小说首先写伯乐奉命在招聘“千里马”之时,群马蜂拥而至,一个个手捧“千里马”证书前来应聘,但通过伯乐的一番“相马”之后,群马一个个因未能蒙混过关带着不满的情绪而逃之夭夭,因为它们的证书都是假的。继之而来的一匹“千里马”应聘“有术”,使得伯乐信以为是千里马并向国王举荐。整个应聘过程至少能够引起人们以下几点思考:
  (1)群马应聘的手段和心态折射出一种社会现实,即某些人不学无术,企图采用造假手段达到目的。面对市场经济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的大潮,这部分人不学无术,适应不了新的社会形势,滥竽充数,混不下去了,于是就想出种种骗术,一旦骗术识破,其结果只能是逃之夭夭,什么岗位也得不到。也另有一部分人因造假有方,骗术高明,能够博得用人单位或领导的信任,但不学无术的人最终因腹中空空,还是要被人识破的。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或者说作为一个应聘者,应实事求是,具备真才实学,任何蒙混过关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否则,将会被社会淘汰。
  (2)小说通过伯乐的相马之术折射出了一个不小的社会问题:选聘人才,只看文凭,不注重真才实学,这往往就给滥竽充数者以可乘之机。如果伯乐采用科学的手段现场考核应聘者的实际“马力”,那么,像“罗锅背”这样的人就不可能蒙混过关。由此,我们应该联想到我们的选人用人观念,应重学力,而不应该重学历。求职者平时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在社会上谋取一席生存之地,而不应该在制假造假上心存侥幸。
  二是小说构思独具匠心。其一,这篇小说以伯乐相马为线索,旧瓶装新酒,赋与传统故事以新的内容,这种套用合情合理,极富时代性;其二,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小说开始写群马应聘蜂拥而至,谁知通过伯乐的一番“验证”,全是假的,一个个落荒而逃。接下来又有应聘者,这回伯乐一看便说“不错不错,就要你了。”小说至此,给人的感觉是:这应该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谁知后来国王的大吃一惊,道出这匹千里马仍然是假的,但伯乐坚持说这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整个故事情节在“假-真-假-真”的起伏中,使文章的主题不断深化。
  其三,小说的结尾令人叫绝:相马不相“马”本身,而相“证书”,证书做得真,乌龟都成了千里马,伯乐居然对它还深信不疑。国王和伯乐的简短对话令人深思,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难点指津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篇文字简短的小说却反映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小说采用寓言形式,运用讽刺的手法来反映生活,揭示社会问题,这是我们要仔细体会的。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群马应聘的失败与罗锅背应聘的成功形成鲜明的比照,使人们从中体会到应聘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骗术是否高明,而不是真才实学。另外,小说对伯乐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极具讽刺性,让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历史的伯乐相马之术如此高明,而当今的“伯乐”是如此的“水货”。
  
  考点训练
  
  1、“罗锅背”为什么会被聘为“千里马”?
  2、伯乐的相马之术说明了什么?
  3、伯乐把“罗锅背”带进王宫后,国王会任用这匹“千里马”吗?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话,要合乎情理。
  
  附:参考答案
  1、2参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