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忘记一顿饭
作者:佚名
乡村塾师在某家任教,事前讲明七夕节要设宴招待。到了七夕,主人家里毫无设宴的动静,老师便出了个上联给学生对——“客舍凄凉,恰是今宵七夕”。学生对不上来,便去告诉父亲。主人已领会联中的意思,笑着说:“啊!我真的忘了。”并且代为对了下联——“寒斋寂寞,可移下月中秋”。
到了中秋节,还是没有动静。老师又出上联叫学生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主人见了,又笑道:“我又忘了。”代对下联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转眼到了重阳节,依然没有动静。老师又出了上联——“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主人见了大笑起来说:“三杰是汉朝人,狄仁杰是唐朝人,老师怎么忘记了?”学生把父亲这番话转告塾师,老师说:“我没有忘记。只是你父亲前唐后汉都记得清清楚楚,却偏偏忘了一顿饭。”
●巧言护桂树
有个读书人见邻居正要挥斧砍掉庭院中的一棵大树,忙上前问道:“这株桂花树长得甚好,老伯何故砍掉它?”
邻居叹曰:“我这庭院四四方方,有了此树,便成了个‘困’字,老夫怕不吉利,故忍心……”
读书人听后拱手笑道:“依老伯说法,除去树后住人,不又成了个囚犯的‘囚’字吗,岂非更不吉利?”
●戏说方言
中国地广人多,各地的方言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的方言颇有意思。
到广州问事得带只鸡去,上次我在广州问路,问了半个多钟头,那广州人一个劲地叫什么“母鸡”,我敢肯定他想索只母鸡作买路钱。
这个河南人,我又没有要他帮我挑东西,干吗他老在那里喊“重,重(中,中)”?
中国人情急时都求救于母亲,叫声“妈呀”。只有桂林人例外,他们急时都想让儿子来帮忙,大叫“我崽!”哪怕儿子还没出生呢。
四川人可能自视聪明,说话时,总冲着对方唤“傻子”。
湖南人最惧内,他们尊称自己妻子为“坦克(堂客)”,你见过这种庞然大物吧,嘿,碾过来可不得了呢。
到南宁人家做客,你会发现这些家庭是由佛教和道教弟子还俗后组成的,至今家中仍保持出家时的宗教尊称:妈妈是“老衲”,爸爸是“老道”。
到合肥人家做客,饭前饭后都要洗(死)。有一条礼仪是务必要注意的,即主客在彬彬有礼地谦让的同时,还要满脸笑容互相诅咒:“你死(洗),你死(洗),你先死(洗)。”
●真实的荒诞
爷爷在看报纸,身边的孙子问道:“爷爷,为什么每天发生的新闻刚好填满一份报纸呢?”
妈妈:“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儿子:“为什么要我留神?该它留神我呢!”
妈妈:“你看蚂蚁多勤劳。从不浪费时间去玩耍。”儿子:“妈妈你骗人,我每次到郊外去旅行总会遇到它们。”
儿子看见一只青蛙在跳,他也学着这只青蛙跳,跳了几下,站起来说:“真累啊,真难为青蛙了,每天都要这样跳。”
我同事得肾结石,在家休息。他小侄子问什么是肾结石,他说就是尿尿的时候有石头出来,小侄子很忧虑地说:“叔叔。你尿尿的时候一定要把脚叉开。小心别砸着脚!”
小白上幼儿园了。第一天,幼儿园老师进行智力测验。就把一篮积木倒在桌上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只见小白把积木在自己面前排成一横排,然后向前一推,嘴里喊道:“我和了!”
妈妈讲她小时候的故事给小明听,当她讲到在小河里戏水、偷摘橘子、到田里捉青蛙时,小明拍着手说:“好棒!妈,我能早一点认识你就好了!”
●浪子回头
刘老汉的儿子高中毕业后,整天呆在家中,不是看电视就是听音乐,农忙季节也不帮父母下地耕种收割,气得刘老汉常常摇头叹息。这天,家里来了不少年轻人,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谈得热火朝天。刘老汉听了半晌,把老伴悄悄拉到一旁,轻轻说道:“我们儿子懂事了!他重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了。”老伴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刚才偷听到了他们的谈话,这个说‘玉米’,那个讲‘粉丝’,可热乎着呢!”
●事出有因
语文课上,老师责问一位学生:“你写的《抢救亲人》这篇作文,怎么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学生答道:“那么急的事怎么能停顿呢?”
●三等奖
老师欲了解新生的情况,就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调查表,让大家写下以前所获的奖励。只见同学们填写的奖励多种多样:有的是“奥数二等奖”,有的是“作文优秀奖”……只有一个同学的奖励比较特别,是“商场购物抽奖三等奖”。
●屈原的身份
课堂上,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屈原生前是干什么的吗?”
全班50多个学生中,小明、小华和小红抢先举起了手。
老师先问小明,小明答:“我知道,屈原是医生。”老师惊讶极了,小明解释说:“书上说屈原是士大夫,那就是告诉我们,他是给士兵看病的!”
老师又问小华,小华答:“屈原是厨师。”老师愕然,小华解释道:“老师,我们吃的粽子就是屈原发明的啊!”
老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小红,只听小红大声回答说:“屈原是个运动员,他是在参加游泳比赛的时候淹死的。”
燕 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