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三点导读

作者:田仁萍




  美点赏析
  
  正如诗中所言,本诗也恰如“一声长叹”!
  摆渡者“一辈子了”就这样“屈伸”着胳膊,日复一日重复着这单调的劳作,迎送着那来来往往的过客,将他们从此岸渡到彼岸。日月无情,风霜催人,“缓缓移动的风景”在悄悄变化,摆渡者额上也添上了道道皱纹,但是,“船是没有岸的”,摆渡者便也只能在此岸彼岸间劳作、轮回。——这是对摆渡者日复一日、辛苦劳作的生活和命运的由衷慨叹!
  然而,在这此岸彼岸的劳作中,在这默默的摆渡中,我们也便看到了一座平凡却伟大的桥:它在渡船上,它在摆渡者的双手间,它在摆渡者“眯起”的眼睛里,它在摆渡者的身板上,它在渡者的心里……或者说,摆渡人本身就是那一座桥!——这是对摆渡者默默奉献的无尽赞叹!至此,我们不得不折服于诗人那形象、深刻的语言表现力。一“屈”一“伸”,极其简练而形象地描画出了摆渡者那单调重复的劳作,一句“日月在你额上轮番滚动”震撼人心,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如轮的日月对生命和年华的无情碾压,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摆渡者额上那日渐加深的皱纹,甚至是额前那日渐增多的白发。
  诗人的目光投向的是他一直偏爱的乡野,那乡野中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选择的意象更是简单而平凡:摆渡者、桥、船、岸。但一经诗人的妙笔组合,更重要的是,一经融入诗人对这平凡人的平凡生活的深厚感情和深沉思索,全诗便韵味悠长、耐人深思:面对岁月沧桑,面对单调重复的生活,我们如何摆渡?我们的生活可曾忽略过一个个如摆渡者般平凡的桥?在此岸彼岸的摆渡中你可曾有过灵魂的思索?……
  本诗的第二人称叙述方式,也使得诗歌的感情更富感染力。那一声长叹,是摆渡者的长叹,更是诗人发自真情的长叹;“过渡人老是走不出”“那一声长叹”,读者更走不出“那一声长叹”,因为,诗歌结尾“那一声长叹”已刺入人心。
  
  难点指津
  
  诗歌结尾“那一声长叹”比较突兀,对读者而言,是一个理解难点。摆渡者为何“长叹”?“长叹”什么?为何“过渡人/老是走不出/你那一声长叹”?对于这一点,我们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是感叹岁月沧桑的艰辛?也许是感叹年华的老去?我们甚至可以将摆渡者看作一个摆渡众生的智者,他渡尽众生、阅尽众生,岁月的沧桑变化,渡客的喜怒哀乐、荣辱浮沉,那渡船上,那此岸和彼岸间上演的一幕幕,均已融入他那智慧的“一声长叹”!如此,过渡众生,还有谁能“走出”那“一声长叹”呢?也许,我们根本不必去做种种猜想,因为,诗人自己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但是,正因这让人思索不已的“一声长叹”,全诗也就留给了读者无穷的想象!
  
  考点训练
  
  1、本诗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有何好处?
  2、对摆渡者,诗人是一种什么情感?
  3、你认为摆渡者“长叹”什么?
  
  附:参考答案
  1、本诗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方式,这样使得诗歌的感情更富感染力。
  2、慨叹其辛劳,赞叹其奉献。
  3、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