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狂妄背后的痛苦
作者:黄建欣
从文章的创作背景上看,此文是在刘禹锡被贬和州之后所写。当时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一场反对宦官藩镇专政和贵族大地主兼并政策的政治斗争,但是很快就失败了。刘禹锡由此获罪开始了长期的贬谪生活,生活境遇大不如前。他虽然是一个较为旷达的人,但自命清高的个性却很难接受政治上的连番打击,这在《陋室铭》一文中很有体现。
从文章的内容上看,刘禹锡虽为陋室作铭,却没有一句是直接描写陋室,而是由物及人,突出自己的才华。他在发篇和结尾分别自比仙、神,诸葛亮和杨雄,看似狂傲,实则鸣不平之音。仙、龙的神异,诸葛亮的雄才伟略以及杨雄的研究贡献皆被世人称道,而才华横溢的他却只能居于陋室,被人遗忘。只好“调素琴”、“阅金经”来排遣心中的抑郁。刘禹锡是唯物主义者,却要用唯心主义的禅宗佛理来抚慰自己的心灵,希望在禅宗教义中找寻灵感,领悟人生,摆脱灵魂的羁縻,获得心灵的解放,足见他心中的症结之深。即使身在陋室,他仍不免想起当初的“丝竹”与“案牍”。看似清心寡欲的高洁志向,内里满含着愤懑之感。结尾一句引自《论语·子罕》中的原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虽用的是“何陋之有”突出却是“君子居之”,正是有了“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居住所以才陋室不陋,看似调侃,但幽怨之情自见。
从所属的阶级上看,刘禹锡自身隐含着一种深刻的矛盾。作为一名传统文人,他的夙愿就是遇上明君圣主,施展政治抱负。但是他却无法摒弃清雅峥峥的风骨,面对官场中的利益纠葛和上下倾轧,他虽关心社稷百姓却不得不明哲保身。作《陋室铭》既是奉劝勉励自己抱朴守真、遁避俗世,又是发泄心中郁闷。
刘禹锡选择这种旷达的人生之路实在是出于无奈,相信内心深处必定痛苦不堪。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