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三根指挥棒
作者:秦 蕾/辑
最美妙的乐曲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尔曼曾在纽约举办过一场音乐会。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帕尔曼架着双拐吃力地坐到舞台中央的椅子上。他把拐杖小心地放到台板上,将一条腿伸向前方,另一条腿收至椅子下面,然后抬起琴,向乐队指挥点点头,示意可以开始。演出刚刚进行了几秒钟,小提琴的一根琴弦突然崩断。断弦的声音如同清脆的枪声,在大厅里回响。观众们猜测音乐会将为此中断,直至换好琴弦。可是这时,只见帕尔曼闭上眼睛,示意指挥继续,全场无不为之震惊。乐声再次响起,帕尔曼又一次拉响了小提琴,只不过是在三根弦上。他充满激情地演奏着,就像根本不知道少了一根琴弦一样。一支很少有人能在四根弦上拉出的曲子,帕尔曼居然用三根弦就演绎得出神入化。一曲终了,大厅里鸦雀无声。突然,听众们不约而同地从椅子上站起来,热情地欢呼,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帕尔曼擦拭掉眉角的汗水,扬起琴弓,示意观众安静下来。他没有一丝得意,他从容地说,“大家都知道,有时我们的任务就是,无论命运留给我们什么,我们都要使之鸣奏出最美妙的乐曲”。
三根指挥棒
美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沃尔特·达姆罗施20多岁时就已经当上了乐队指挥。在他刚任职的日子,一件小事成了他后来不懈努力的警钟。有一天排练,沃尔特把指挥棒忘在家里。他正要让助理回家去取,助理却不以为然:不就是一根指挥棒嘛,到时向乐队其他人借就行了。但沃尔特心里仍不安,他想:除了自己,乐队里谁还会带指挥棒呢。开始排练前,他还是向队员们问了一句:“请问有谁能借我一根指挥棒?”话音刚落,三根指挥棒几乎同时挥动在空中。他真切地看到,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钢琴师都从他们的琴盒或口袋里掏出了一根指挥棒来。沃尔特接过指挥棒,心里霎时感到震撼与清醒:原来自己并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人物!看,很多的人都在暗暗地努力,时刻准备取代我的位置。
拳击手的规则
一名职业拳击手驾车时,不小心蹭到了路边的行人。因为性格的原因,加上语言不和,最终,他们动起手来了。战斗的结果出人意料,受伤的竟然是那位职业拳击手。职业拳击手怎么会输呢?他到底是输在哪里了?原来,比赛的规则直接影响了拳击手的正常人思维和水平!包括他平日训练上的打斗。要知道,拳击比赛时有这么一条规定,不准打别人裆部,只准使用拳头击打头部胸部或者腹部,不准使用脚踢踹他人。而双方打斗时,那名行人并没有受这个规则的影响,战斗一开始,他就直击职业拳击手的裆部,然后手脚并用,又扯又踹。就这样直直的让拳击手瘫倒在地,不能站立。
一生磨一镜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又太年轻,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名声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科学史上鼎鼎大名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踏踏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捡砖头的思维
新东方学校被人们称为“出国梦的制造者”,其创办者俞敏洪也将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而俞敏洪的成功与其小时候他父亲做的一件事不无关系。俞敏洪在博客中说,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久而久之,我家院子里多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堆。我搞不清这一堆东西的用处。直到有一天,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父亲把本来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再把院子打扫干净,我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父亲向俞敏洪阐释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奥秘。此后做事时,俞敏洪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像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孔子向老渔夫求教
一次,孔子与其弟子子贡、子路出游。在半路上遇到一个须眉交白的打渔老夫。孔子及弟子与这位老者就谈到什么是“真”,这时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渔者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重要的是发射
一名记者在采访EDS公司总裁罗斯佩洛时问:“你们公司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罗斯佩洛回答得很有意思:“预备!发射!瞄准!”人们对他说的话有些不解。因为按照常规,应该是预备、瞄准、发射才对。然而,他所说的话,的确是EDS公司的经营宗旨。也正是这一打破常规的理念,才使得EDS公司在极短的时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这个疑问,他是如此解释的:“我们从来不等有了方法再行动,我们是在行动中寻求方法,在行动中瞄准。如果射偏了,没关系,纠正它,再发射。重要的是发射,是行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