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三点导读
作者:潘红胜 张志琦
读洪烛的散文,莫名的有种散散淡淡,胜似闲庭信步的感觉,让人觉得精神松弛。《夜雨剪春韭》似乎都在谈论吃,但重点并不在吃,而在对待现实生活的那种气质和风度。我们能从文章中嗅到亲情、友情、乡情、诗情的醇香。特别是结尾的拓展延伸,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文章大量引用诗文典故,是本文一大特色,不仅增加文章的文化气息,更重要的是它使得韭菜这一普通的农家菜蔬成为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审美意象。如文章以杜甫的名句“夜雨剪春韭”为题并导入,一开始就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特别是对那些从乡野出来在城市里居住久了的人来说,读到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一句,总难免无比神往:想象中,夜雨之下,那沾满水珠的韭菜,必是分外青葱碧绿,轻轻割断后,韭菜的香气都会溢散开来,真是极清新可爱的一种意境。再想到杜甫一生坎坷,写此诗也正逢贬谪之时,遇少年故交,老友无以招待,匆忙间冒夜雨剪春韭,烹煮黄粱,虽是粗茶淡饭,也能一举累十觞,畅快淋漓;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而乡野间的这份平淡质朴总能让人安静满足;人间有味是清欢,说的就是这等滋味吧。作者写到这里,又引用了杨凝式吃了朋友送的羊肉韭花后,为表答谢所写的一封书信。此帖写的闲适散淡,字字含情。此帖得以流传后世,想来也是那春韭花之功了。此外还有汪曾祺的话语、龚乃保《冶城蔬谱》的叙述引用等等这些,不止让我们在品读中长了见识,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渐渐明白了作者寄寓在“春韭”上的种种妙处。“春韭”,这种很平常的农家蔬菜竟在文人齿颊间吃出了诗情画意,品出了友情的醇香和乡野田园情的闲适淡雅。凡俗与清雅在这里竟不可思议地结合得如此和谐。行文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写到自己童年记忆和现实生活里对春韭的思念。来自童年的记忆恰如人生的胎记,钤在生命之书的扉页上。快乐或是忧伤,都那么真实,任岁月怎么淘洗,永不褪色。作者由此生发出本文的主题:乡愁——“对唐诗的乡愁,对春天的乡愁,对某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田园生活的乡愁”。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乡愁,是生活在都市的现代文人对迷失的精神故乡的依恋与追寻,它也在唤醒我们读者心中这种“乡愁”的种种经验、记忆——人人心中都应有自己永生的“春韭”。这种“乡愁”已远远不是能靠重返故土家园与亲人团聚就可以化解的了。
本文的语言除朴实、真诚之外,也有点意外的俏皮。如“但我决不会为了试验韭菜的这一‘特异功能’而先吞咽一根小铁钉的”。这一句活灵活现地俏皮地把韭菜的“特异功能”叙说了出来,把作者此刻的心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但再俗的东西,譬如蔬菜,一旦进入诗画的领域,便显得温文尔雅了”一句中“温文尔雅”一词体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令人回味。朴实和真诚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色。如倒数第二段,写得那么自然,那么生活化、真实化。作者说“瞧,它终于露馅了”,不仅仅是春天“露馅了”,而且是作者情感“露馅了”。“今夜,雨在哪里呢?剪刀在哪里呢?杜甫在哪里?”则真诚地把作者精神上的失落,对自由、朴素生活的向往,对现代化生活的反思表现出来了。总之,洪烛文章的语言给人一种很融洽的接近感,朴实中不经意地流动着大家的飘逸与厚重。真诚是散文的生命。而发自肺腑的真诚,则是洪烛散文放射出的最耀眼的光芒。正如汪曾祺《蒲桥集》里所言,“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难点难点
阅读这篇散文关键要抓住它的铺垫和象征的写作手法。文章前面大部分是写韭菜及韭菜的种种吃法,引经据典,让人觉着作者像是在介绍韭菜而已,不容易让人联想到“乡愁”,似乎偏离了主题。其实,作者先由唐诗中的韭菜说起,再写到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龚乃保笔下的“早韭”,中间穿插今人车前子、汪曾祺的述说,古今结合,都是为了说明韭菜并非只是一种好吃的蔬菜,它得到古今文人雅士的垂青,必然有着能触动文人敏感心灵的文化因子,作者正是从这些材料里寻觅到了“春韭”那撩人情思的审美意义。这样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蓄势,“春韭”那“既有泥土的味道、春雨的味道、夜色的味道,还增添了河流的味道”自然就成了作者最渴盼的味道了,这“味道”,正是作者“乡愁”的味道呀!于是,作者“能不忆江南”?“我开始想念韭菜了”,“韭菜,唤醒了我对唐诗的乡愁,对春天的乡愁,对某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田园生活的乡愁”等这些心灵深处的告白,才不会显得苍白、矫情,才会如此深沉、真切,令人回味,使人共鸣。
考点训练
1、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举例并分析。
2、如何理解“做一个隐士,不见得比做总统容易。做一个菜农,没准比做富翁还要幸福”?
3、本文所说的“乡愁”与传统意义的“乡愁”是否一致?
附:参考答案
1、参见难点指津。2、可从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足的比较中来理解。譬如说对物质名利的放弃可能比追求更难,而人生的痛苦往往是名缰利锁、欲壑难填等。言之成理即可。3、参见美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