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鲁迅小说与传统文化
作者:石在中
五四时期,出于反抗封建礼教,摧毁封建文化的需要,鲁迅笔下的孔子多是被批判,被否定的。但鲁迅对孔子思想中积极进取的方面则是肯定的,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看看鲁迅的《呐喊·自序》,他听“将令”而开始小说创作的情形,在深层次上就有这种思想的影响。此外,象墨子、庄子、屈原、吴敬梓等等文化名人,也都对鲁迅的思想及小说创作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在所有传统中国文化中,与鲁迅思想最为相通,同时对他的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则是魏晋文化。
刘半农曾送鲁迅一副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当时人们都认为很恰当。而在魏晋的文人中,鲁迅又特别喜爱孔融、阮籍和嵇康。尤其是嵇康,单是一本《嵇康集》,从1913年至1931年18年间,鲁迅参照校本19种,校勘10遍,工笔小楷抄写了3遍,计数十万言。这是因为嵇康等人:一、“差不多都是反抗旧礼教的”、“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二、文风“师心以遗论”(以心为师,想什么就说什么)、“清峻”(简明尖锐)“通脱”(随便、不拘泥)。三、孤愤的情怀。比较鲁迅的小说作品,这些不也正是他创作的基本特色吗。像《狂人日记》《孔乙己》《在酒楼上》《孤独者》《长明灯》等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就分明有这些影子。《孤独者》中魏连殳给祖母送殓,在别人虚伪的拜哭声中“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当大家要走散了:
忽然,他流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了长嚎,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细节(据史料它是写鲁迅自己的)颇象当年的阮籍: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棋。对手让他奔丧,他说,不行,我们饮酒。饮完二斗,大哭一声,吐血数升。魏连殳也好,阮籍也好,他们强烈反对礼教,其实又最守礼,是真孝子,反对的是礼俗。他们不仅行为方式上接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接近。通过魏连殳,我们也看到了鲁迅本人和魏晋文人精神上的相通。
鲁迅说:“诗经是经,也是伟大的作品;屈原、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也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还说“古典的,……倒反可以从中学学描写的本领”。这说明,鲁迅的小说创作与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不仅是精神上的相通、相承,他还看重优秀作家、作品的“文采”、“描写的本领”。象魏晋文人简约的文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红楼梦》的对话技巧,……都为鲁迅欣赏并吸收。他的小说中“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白描手法就成功运用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法的长处。没有冗长的叙述,没有繁琐的描写,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力求简约、精炼、准确。
鲁迅后期的小说创作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许多作品都有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在这些作品中,对情绪和隐喻的强调超过了细节的陈述。这无疑得益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达艺术。如鲁迅不少小说都写到雪(《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而雪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同古典诗歌写景一向就是同抒写情绪和气氛相结合一样,不太“描写风月”的鲁迅描写雪也是把写景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孤独者》中,在深冬灯下枯坐,“如见雪花片片飘坠”,突然接到了两眼像嵌在雪罗汉上木炭一样黑而有光的正在怀念的魏连殳的来信,而这位久别的正陷在绝境中的孤独者的信,也正是写在大雪漫夜中吐了两口血之后。多么沉重、沉寂而悲哀的气氛。鲁迅先生将冬雪和要写的孤寂的氛围、人物沉重的心情紧密结合,能够吸引读者沉浸在那情境里,关心着主人公的命运。
无论创作思想还是艺术表现技巧,我们都能看出鲁迅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不是凭空从天而降,这棵大树是深深地根植在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