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三点导读
作者:孔惠惠
何其芳(1912—1977年),原名何永芳,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受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和以戴望舒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影响。1936年,他与同校好友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广泛关注,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他们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诗人”。1938年何其芳与沙汀、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长期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罗衫》是何其芳的前期代表作《汉园集》中的一篇。从字面上我们很容易看出此诗隐喻了爱情中常见的“离弃”现象。抒情主人公自比夏日的罗衫,在对方需要自己的时候两人遂开始了爱情;而当时过境迁,对方不再需要自己了,“我”便如同过季的罗衫一样,只能放在箱底,不再引起对方的爱恋了。这自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古诗中的类似题材和比喻也不在少数。如汉代班婕妤有一首乐府诗《怨歌行》,借团扇夏季得“宠”,而秋季一来就被弃置不顾,来象征深宫中的怨妇被无情地遗弃——诗中最后写道:“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然而何其芳的这首《罗衫》却在同类题材中显现出一些特别之处。首先,它排除了古代此类题材中常见的怨恨之情,特别是排除了爱情之外的有关变心、背信等道德层面上的怨恨。读罢此作令我们感到,分分合合其实是爱情的题中应有之意,不论是长相守的坚贞,还是劳燕分飞的变心,都是爱情中的常态,都体现了感情的规律。而爱情之美,也不仅在于坚守的崇高、大团圆的喜悦,更有分手的落寞和惆怅。透过这首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抒情主人公心临此境时的复杂情怀:既有充满深情的回忆、也有无奈被弃的幽怨、充满了暂时忘却的幻想,更有这天真而无望的幻想背后无言地透现出的心酸。如此复杂的情怀,全由感情本身而生,无涉感情之外的任何因素,又更显现出这份感情的纯洁。其二,此诗全以对话体写成,抒情主人公对着自己的恋人诉说,语气一如恋爱时亲切,语言也一如恋爱时优美,一方面体现出爱情的另一种忧伤美,同时也暗含了对爱人之重新选择的尊重与包容——这也是对人的自由与独立人格的尊重。因此,此诗的美点正在于立足于爱情本身谈爱情,从而最完整地呈现出爱情的细腻、微妙和丰富,从而形成了一种朦胧、摇曳的意境。
难点指津
此诗的难点不在于罗衫意象本身的隐喻和象征,而在于作者通过亲切的对话、娓娓的倾诉,表达出了怎样的细腻微妙的感情。这感情不是单纯的怨恨,也不是单纯的忧伤,也不是单纯的希望和幻想,而是所有这些感情的糅合。要体会这种复杂的感情,需要读者对诗歌的语言色彩进行细致、耐心的体会。
考点训练
汉代班婕妤的乐府诗《怨歌行》与此诗有表面的相似,也有内在的不同,试比较之。(《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附:参考答案
表面的相似体现在题材和诗歌核心意象的象征之中。内在的不同则体现在《怨歌行》以独白的形式、控诉的口吻传达出弃妇的愤慨,情感相对单纯,包含了道德的谴责;而《罗衫》则是对话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传达出复杂的心绪,情感色彩细腻而丰富,显现出爱情之中心灵的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