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铺路
作者:陆士华
“孩子是什么东西?”演讲开头,池莉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她给的答案意味深长:孩子不是一个东西,孩子是一个人。可惜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一点。池莉强调了这句话的两层含义:一是孩子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需要,父母需要帮他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度;二是每个孩子都是惟一的,要保留他的特点和个性。“每个生命的过程都需要健康、美丽、热烈地绽放。”
显然,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的存在,便是池莉的心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答案,简单得人人都回答得了;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复杂得往往让许多人无所适从。
作为父母,谁也不会(或者不愿意)说自己不尊重孩子。“我自己的孩子我还会不尊重吗?”但是,问题不只是如此。你怎样尊重他?你了解他吗?——如果你不了解他,又怎样尊重他?孩子是一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一个有人格、有个性、有理想、有喜好、有秉赋、有天性、有潜能的人。要了解孩子的方方面面,没有对孩子下过苦心的家长,谁也说不得嘴!
我见过许多家长信誓旦旦地说:“我自己的孩子我还不了解!”而实际结果往往不过是“大话西游”,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并不多。
有一个家长,孩子上小学四年级,她每个星期都带着孩子参加作文辅导班和数学辅导班。孩子也乐意参加。这给了她莫大的信心与欣慰。这样辛苦了两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屡战屡败”。这是怎么回事?上了这么些年的辅导课,加了这么多的“夜草”,跑出来的却并非“千里马”。后来才知,辅导课,孩子是在课堂上玩过来的。辅导老师毕竟是辅导老师,收人钱,消人“灾”,他哪里会管孩子学没学。
一个留学生,万里迢迢飞回国内会他的女朋友,却蒙蔽家里继续给他往国外汇钱,他再委托同学把钱寄回国内给他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留学生的家庭并不富余,为了他出国留学,家长节衣缩食举债三年。真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里为他圆的就是这样一个出国留学梦!
如此而知,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地难!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就是要因材施教。我以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是个伪命题。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不存在这么一条起跑线。你的孩子具有音乐天赋,你的孩子的起点就是音乐的起跑线;他的孩子具有绘画才能,起点就是绘画的起跑线,如此等等。而共同拥挤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恰恰是诸多失败教育的起因。
专家觉得,社会上通行的“读名校、找好工作、赚大钱”这样单一的成才思路很害人。记得有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片子的主人公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同时也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但他成就了天才的博弈理论。而伦敦有一位在失物招领处工作了整整34年的女士玛琳娜,因为热爱和出色的工作,也被英国女王授予五等勋爵。这是“行行出状元”的外国版。
没有任何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孩子的个性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可能。这就注定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秉赋”。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关键应在于挖掘他的与众不同,使之达到极致。也许这才叫做“尊重”。当然,要实现这样的“尊重”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不过,首要的是观念的更新。一个不太尊重“个性”存在意义的教育体系和家庭、社会文化心理是很难实现“个性张扬,创新突破”的,因为创造力被埋没和抑制成了常态。每个人都尊重“人”的存在,尊重孩子也许才不会是“海市蜃楼”。
(选自《讽刺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