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例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作者:胡云信 王道祥




  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既包括静态显性的文本资源又包括动态生成和经历体验的隐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一、用好文本资源,倡导个性阅读
  
  现行教材所选课文大都堪称经典,充分经营使用好这些文本资源,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之一。但目前文本资源(包括语文读本)浪费的现象还很严重,不少经典往往被当成废品处理,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突出表现为阅读过程中的“套版效应”和“结论先行”。“套版效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的术语,原指“一件事物发生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见朱光潜《咬文嚼字》)。比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政治的眼光观照文学作品,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也逐渐养成了习惯,只要作品里和参考书上或老师的分析中出现了一些倾向性的字眼,学生马上就会想到人云亦云的结论,这就是解读中的套版效应。“结论先行”是指学生在分析课文之前,头脑里先有了关于该课文内容、形式方面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不是从阅读感受中归结出来的,而是从别的一些途径如各类参考书目等直接获得的,等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已成定势,以致课堂上死气沉沉。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克服“套版效应”,避免“结论先行”。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和对阅读材料的多元解读,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的价值,是有效手段之一。如在学习《祝福》时,学生提出,如果按照封建礼教压迫来解释,祥林嫂倒不会死,因为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祥林嫂应该从一而终,而她的婆婆为维护门第名誉应该是最支持她的人。如果这样也不会有她的婆婆把她从鲁四老爷家抢走卖到贺家坳的事情发生,祥林嫂打工挣钱可以回报婆婆。鲁四老爷也并非一个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他毕竟只是一个小地主,他的儿子阿牛和老伴四婶还常常亲自参加家中的劳动,并非只会作威作福。“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也并非鲁四老爷仅仅为了装点门面和标榜自己,而是自己的自相矛盾的追求,否则他不会在祥林嫂两次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接纳她,祥林嫂才得以过了几天相对平静而内心满足的“幸福”日子。祥林嫂的悲剧还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由于当时生产力的落后,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大,天天只有像千百万的最低层的劳苦大众一样卖苦力,终于积劳成疾,得了伤寒病,这在当时也并非不治之症,但由于过于恶劣的山中的自然和医疗条件,最后毙命(电影《祝福》)。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叼走了,突显出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脆弱。对以上这些看法,教师不要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倡导、引导和指导。“阅读行为本身是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以前的阅读太功利化,其实语文教育为教育之本,阅读为学习之母,通过文本建立与作者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建立了一个平台,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动地对话。”
  
  二、利用动态资源,激活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研究“新基础教育”发展性阶段时指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认为课堂应呈现生命态,是展开生成的,具有创造性。在师生的多向互动中进行智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新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成为新的教育增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洽谈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如本人在上《归去来兮辞》一文时,问:第4段中诗人是如何抒发“乐天安命”的思想的?如何评价“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意蕴?学生见仁见智,讨论得非常热烈。我本来想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诗人终于摆脱了现实人生的困惑与虚幻,回归了自然,回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不料学生提出了与我的教学设想相悖的看法。在他们看来,陶渊明既没有当官的才,也没有当官的品。既然东晋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时代,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应该出来作官,为百姓办事,为人民谋利。如果有识、有才之士都归隐山林,清谈论道,社会将成为怎样的社会?“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不仕无义”。还是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积极一些。学生的讨论我并没有加以阻拦,虽然讨论拉长了时间,超过了本人的教学设想,但学生的讨论激发了探究的欲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有效进行了知识的迁移,教师再加以方法的指导,如知人论世、求本溯源等,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性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面对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生成的动态资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就会形成不同课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资源意识;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智慧,进而生产动态资源,捕捉动态资源。
  
  三、经典时尚并重,激发学生热情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现在对时尚的东西很感兴趣,网虫、追星族、韩寒热等都是追赶时尚的新潮表现,而这里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引导学生时,既要帮助学生提高品位,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应做到经典与时尚并重,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今天,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搅乱了人们宁静的阅读心境,浮躁的社会氛围使得学生阅读“跟着感觉走”,有人甚至声称“不读名著”。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民族的短暂和浅薄;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的青少年更是可悲的,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因此,教师应力荐一些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通过介绍梗概,朗读精彩片段,印发赏析材料,播放相关影视片等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推崇经典并不意味着排斥时尚。当前处在信息文字巨量化的时代,书籍报刊层出不穷。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活着》,到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零下一度》《三重门》,再到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和郭敬明的《幻城》,时尚文化无不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对《文化苦旅》《活着》这样的上乘之作自不必说,对《零下一度》《第一次亲密接触》《幻城》这类作品也不能一味棒喝,可让学生通过“我看韩寒现象”“网络文学对我们的影响”这样的课题研究,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其优劣,把握作品的阅读价值。很多时尚文化包括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和多如牛毛的网络小说等,常常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隐显于梦想与生活边沿,流连瞻顾,使经典与时尚交错。语文教学要十分注重这些鲜活的时尚文化的资源,“因其势而利导之”,让学生作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四、关注生活资源,学会体验感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