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且吟且唱学语文

作者:何 郁




  彭世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徐汇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中心组成员,长期从事第一线语文教学。曾先后开设“中国古典园林鉴赏”、“古诗词吟诵唱鉴赏”等选修课,并完成了“古诗词吟诵唱鉴赏”教材和古今诗文吟诵唱CD两张光盘。2002年建立“彭世强语文工作室”,开辟了“工作室网页”,以古诗文有声阅读和学生朗诵社为工作室的工作重点,探索语文教育诵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访问彭世强先生是一件令人非常愉快的事,每次跟彭先生谈话,都会受到他深深的感染。彭先生不仅热爱语文,热爱学生,而且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的戏曲艺术,自己常常浸润其中。每当谈起这些事情,他不仅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而且会动情地自吟自唱起来,眉宇之间充满了幸福和满足,浑身散发出一种智慧和艺术的光芒。说真的,就我有限的接触范围而言,对语文教学、对自己的学生如此热爱的语文老师,还真是不多。我常常被彭先生的这种“热爱”所打动。
  有热爱,才能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样,彭先生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挖掘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借鉴沪剧、越剧、苏州评弹,甚至是京剧、粤剧还有流行歌曲的技巧,熔多种艺术于一炉,亲自为20多首古典诗词谱曲,亲自教唱,亲自实践,开出了令许多同行感到震惊的“古诗词吟诵唱鉴赏”的课程。学生说,从来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学习古诗词,吟一吟,唱一唱,不仅轻松地学习了古诗词,还觉得诗词的韵味浸到了骨子里,受益无穷。老师们说,彭先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从形式上看,他似乎是把古老的诗词吟唱艺术发扬光大,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开出了新葩,从精神层面讲,他是在寻找语文教学的根,他是在中国博大的文化传统里寻找语文教学的根,他做的是一件“树根立魂”的工作,其意义和精神值得认真总结和研讨。
  为了与彭先生好好聊聊“古诗词吟唱”这个话题,在2005年6月9日的下午,笔者再次拜访了彭世强先生。我们的谈话是在他任教的上海师大附中附近的一个茶馆里进行的,以下是我们谈话的主要内容:
  笔 者:彭老师,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开的“古诗词吟唱”课,不仅令许多学生着迷,也令许多语文老师着迷,我们都非常敬佩您的这种探索精神。我想请您谈一谈,您是怎么想到要开出这样一门课程的?
  彭世强:开出这样一门课程,有多种因素。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是可以吟唱的,因素之一便是我的好奇心。一个偶然机会,我向退休教研组长萧善芗老师学了两首《诗经》的吟诵,使我有了一个吟唱的开端。原因之二是,我心存一个夙愿:想亲自吟一吟、唱一唱这些古诗词,从而体味前人的吟唱艺术;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教会学生吟唱一些古诗词,让课堂上能偶尔响起古典诗词的吟唱声。当然,更重要的动因是,上世纪末高考语文频频出现古诗词检测题,就促使我琢磨着怎样提前在高一高二阶段,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古诗词,以备战高考。吟唱古诗词,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好方法,于是就萌生了开设这门课的念头。
  当然,古诗词的吟唱声在必修课的课堂里,还只能说是“偶尔响起”。毕竟“吟唱”这种形式,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在目前这样一个应试重压的大环境里,吟唱和阅读讲解的比重,后者仍居其重,是符合实际的。其次,吟唱这种形式能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我觉得也需要一个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吟唱古诗词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艺术趣味,我觉得都是有积极影响的,因此又应该坚持探索下去。考虑到这诸多的因素,因此我认为,应该“让课堂上偶尔响起古诗词的吟唱声”。
  笔 者:具体萌发念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您开这样一门课程,您就不担心没有人来听吗?后来这门课程受到学生欢迎,这个结果您想到了吗?
  彭世强:前面提到过,萌发“吟唱古诗词”这个念头,大概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年代初的时候。我仅仅是出于好奇便向萧善芗老师学习,她是培养出大批国学专家的“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毕业的。当时,萧老师立即吟唱了《诗经》中的两首,但同时又很隐秘地对我说:“你只能自我吟唱,不能唱给别人听,更不能带进课堂啊!”为了学习需要,我要求录音,萧先生先是拒绝了,但终于被我的诚意所打动,同意我录了音,但再三叮嘱,不可外传。毕竟那个时候,还是高压政治时期,思想还没有解放嘛!
  好奇心驱使我偷学了《诗经·硕鼠》和《诗经·伐檀》两篇的吟诵。随着岁月的推移,我渐渐违背了“诺言”。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教学中,多次吟诵了这两首古诗。从单纯的吟诵介绍,发展到吟诵教学,学生兴趣之大,完全出乎意料!我从上海师大一附中教到二附中,从上海教到澳门(我曾被公派到澳门濠江中学援教三年),有的学生听了吟唱,还高兴得鼓起掌来!一次次实践令我欣喜万分,欣喜之余,也不乏苦恼:为什么传统的吟诵,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入语文课堂呢?
  古诗词魅力无穷,古诗词的有声化——吟诵,应该得到充分挖掘!曼吟、轻诵、放歌诗词,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语言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古诗词的怀抱,有助于人文底蕴的增厚、精神的升华!何乐而不为?“古诗词吟、诵、唱鉴赏”课开设后,竟然受到学生热烈欢迎,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笔 者:彭老师,我以前听过您的一堂古诗词吟唱课,记得您好像用广东话唱过一首诗,还记得您带领学生一起吟唱过《伐檀》和《硕鼠》,这些曲谱都是您自己亲自做的吗?
  彭世强:我在澳门濠江中学教过三年书,就是在那里,我发现了粤语这一古老方言的魅力。我觉得用广东话来吟唱古诗词,有一种特别的韵味。许多古音古调保留在古老的广东方言里,因此,有的普通话不押韵的诗句,用粤语朗诵,一律押韵!而且吟诵起来颇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伐檀》《硕鼠》不是我谱的曲,迄今为止,我自己谱写的古诗文曲谱,大约有了三十首左右。已经录制了20多首古诗词的吟、诵、唱,出版了一张光盘。同一盒光盘里,一张是我吟唱的古诗词,一张收录了萧善芗老先生和范敬宜老先生的古诗词吟唱,范先生原来也是“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毕业的,现任清华大学教授。
  当然我的创作谱写还是很艰辛的,我这里也谈一点吧。
  本来用京剧、越剧、沪剧等戏曲曲调唱古诗,是我的自娱自乐。现在要用来上课,就必须重新整理、规范,需要我自己反复琢磨曲调。于是,骑自行车时,我会慢骑、慢吟、慢唱,早锻炼时,我也会边走、边吟、边唱。口袋里经常揣着一个小本子,将自己哼唱的曲子,及时记录下来。有时刚吟了开头,没有及时记录,隔天就忘了,第二天还得推倒重来。谱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吟诵曲谱时,我就搞了好几个来回。中途忘记了,又从头开始。即便谱成了,还得修改,即便改定了,还得自己吟唱熟练,一遍遍地背,直到背熟了,唱顺了,吟诵得有感觉了,才觉得一种有成功的快感袭来。当我琅琅上口时,就更体会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一次次古诗词吟诵唱教学,增强了我探索这一课题的兴趣、动力和信心。
  然而,最大的乐趣还在于语文同行和学生的反馈。许多听过诗词吟唱课的老师,绝大多数上过课的学生,都被古诗词本身的内容征服了,被吟诵唱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在应试压力重重的今天,在满是功利诱惑的今天,我和我的学生,居然找到了一方教育的“绿草地”,寻觅到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的灵魂,真是其乐融融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