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三心二意”

作者:胡德方




  曾经有人趣言,“当今世界三个宝:口才、金钱加电脑”。其中口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似乎可有可无,又往往缺少必要的教学保障机制,忽视语言交际的社会功能,导致出现不容乐观的中学生“口才”欠佳的现状。笔者以为努力做到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三“心”二“意”,对改变这一现状、促进新课标的实施或许大有裨益。
  
  一、交际话题的设计要稍具匠心
  
  “匠心”者,巧妙之心思也。要上好口语交际课,教师首先必须选择好合适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让他们有话要说,乐意说。因此在话题的设计与挖掘方面得多花点心思,多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出发,从日常生活中摄取。
  如可以抓住“节日”这一话题做文章,设计出一组口语交际的小话题。“教师节”到了就让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任课老师,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虽然学生如何采访、提什么问题等都是事先设计好的,但老师的回答未必按学生的问题思路,学生就得相机调整提问的角度,否则采访就会很难继续下去。这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应对与表达能力。“母亲节”到了,可以要求每位同学给妈妈一个惊喜,在送给母亲一份小礼物的同时陪母亲说说话、聊聊天,打开话匣子,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母亲的理解和爱都“倒”出来,从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其他如“护士节”、“老人节”、“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都可以设计出类似的话题,既不刻意做作,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发布小小新闻,介绍一位亲人,当当节目小主持人,提个小小建议,诸如此类,都可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中选取,以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也可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选择,因为这些内容往往为大家所关注,街头巷尾议论较多。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符合其生活实际与发展需要,避免话题的单调,更能增强其口语交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交际机会的拓展要时时留心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而口语交际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平时的课堂教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际时空。因此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时刻不忘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把握契机,注意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必不可少,我们要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与应对能力。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让学生说出“六要素”;学习说明性的文章,让学生说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议论性的文章,让学生说出作者的观点和理由……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谈谈写作思路的安排、详略的处理等。尤其是在互评互改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放矢地评价他人或自己的作文。
  同时,口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教室,应走出课堂,辐射到整个校园的生活并走向社会,真正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有一次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丽州商城去“买”商品,与不同身份的摊主进行精彩的讨价还价,然后选出代表向大家汇报过程与结果。学生兴趣浓厚,体验深刻。
  只要我们时时留心,处处留意,其他如问路、问诊、做客、道歉等等生活中的交往都是绝好的交际机会。可以这样说,无视学生实际,只拘泥于完成教材内容,不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外延拓展是绝对达不到其教学目标的。
  
  三、全员和谐的参与要有博爱之心
  
  目前,举国上下都在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如此,作为学生语文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应该“责无旁贷”,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人人参与,在互动中学会交际,在交流中培养能力。不可也不必“偏心”,不该只把眼光牢牢盯在少数几个能说会道的“好学生”身上,而忽略其他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同学。这就首先要求我们为人师者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多创造机会、多打造平台,让每位同学都能“给我翅膀,我就飞翔”。
  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与应对,都应该通过双方的互动来实现。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搭配好“互动”小组:或同桌,或前后桌,或小组成员,让“能说者”带“寡语者”,“会道者”帮“少言者”。如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时,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特征,猜同学”。我就按小组的形式要求学生轮流自主地说出某位同学的特征(包括身材相貌、言谈举止、脾气性格、爱好特长等),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她)究竟是谁。看谁介绍得好,谁又猜得准,由组长打分。虽然介绍时不能说出同学的姓名,但因为都是自己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学,就是“不善言谈者”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同时机会平等,人人都要说,都要猜,那和谐的气氛、热烈的场面现在还记忆犹新呢!这种和谐的互动,既锻炼了每位同学的口才,又培养了倾听、表达与应对能力,收效明显。
  
  四、交际训练的方式要多一点新意
  
  口语交际的训练既可和读写训练相结合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在课外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进行。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形式,缺乏新意,就不能让学生“说”兴大发,乐于表达。
  同样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就可以多用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复述方式:或变换角度、或变换文体、或变换结构,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样是课堂上的互问互答,既可以采用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一问多答或抢答的方式,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促进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同样是同学之间的辩论,也可以采用“开放型”的方式,除了“主席、计时员”以外,在场的人都可以参与辩论,而且在辩论过程中可以改变立场。你辩我驳,针锋相对,益处多多。
  同样是古老的口语训练方式——背诵,就可尝试运用“口诀记忆法、重现背诵法、抓关键词句背诵法、理思路背诵法”等等,既可增强记忆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其他如“向古人学一点谈话的技巧、即时口头发言、日常生活角色模拟”等方式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取得最佳效果。
  五、交际效果的评价要少一点随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因此既要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终结性评价。既可采用观察、面谈、问答、口试等动态的多样的评价方式,也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口语交际情况与考试结合起来。既可吸收英语听力测试的成功经验,也可借鉴普通话水平测试(口试)的方式进行评分。
  如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之一的贵阳市实验区2004年语文中考题中第一部分就是“听的能力考查题”,要求考生听三遍短文朗读录音,边听边回答8个小问题,共30分占卷面总分的五分之一。重庆市北碚课改实验区中考题也设计了9分的口语交际题,要求听一遍录音,回答3个小问题。成都市郫县实验区、青海省湟中县实验区的中考题都设计了不同分值的口语交际题。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口语交际的评价切不可过分随意,更不能形同虚设,以致削弱口语交际的教学。
  “三‘心’二‘意’会有时,一心一意济沧海”,我们有理由相信,口语交际教学的灿烂明天一定会如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