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如何解读文艺性散文

作者:周长海




  高考中的散文阅读可分为文艺性散文和非文艺性散文两大类。其中,文艺性散文又以其小中见大的精巧构思、形散神聚的巧妙结构、优美隽永的精妙语言、多彩曼妙的感人意境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文艺性散文的解读点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高考实例,试就其中的句意理解题略谈几点。
  
  一、找中心句,把握主旨
  
  中心句一般指总起句、过渡句、总括句、文眼句等。对它的解读,首先应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在解读文章过程中,我们不妨思考两个问题:全文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
  2001年全国卷考了散文《门》。其中第一题是这样设置的——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从标题看,本文属托物言志散文,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从语句出现的位置看,所提问题句在全文首句,属总起句,有引起下文和统摄全篇的作用,需在总体感知基础上把握主旨。通观全文,文章的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段,起始段,提出作者观点;第二段,紧承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揭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关门的含义;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由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组成的;第八段,收束全文,进一步阐明关门所蕴涵的哲理。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写“开门”“关门”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关门”含义的句子主要集中在第六、七、八段,特别是第六段:
  原文: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由。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在对上文的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2000年的全国卷考了托物言志散文《长城》,其中有一题是这样设置的——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此题的正确解答同样离不开对文本整体思路和内容的确认、整合。文章第二段至第七段非常清楚,它是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象征意义的概括: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第八、九、十、十一段揭示了现在长城的象征意义:自信、开放。所提问题在文章最末段,看见它是总括句,需联系全文思考,而题目提示也强调了这一点。通过分析,问题答案主要与揭示现在长城象征意义的有关段落有关,也即跟第八、九、十、十一段有关:
  原文: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和体育明星。照相机喀嚓喀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我们逆向推求,第十一段的“但人们告诉我”与第十段的“你不语”呼应;第十段的“你不语”与第九段的两个问题照应;而第九段的两个问题又与第八段内容相关。通过以上分析,再对提问语句关键词做些揣摩,我们不难概括问题要点:①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二、抓含蓄句,揣摩含义
  
  含蓄句往往有双层含义,字面义是明河,言外义是潜流;字面义是手段,言外义是目的。解释含蓄语句的途径多种多样:依靠语感,揣摩含蓄内容;联系语境,辨识含蓄内容;明确意图,剖析含蓄内容;结合背景,剖析含蓄内容,等等。不管运用哪条途径,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揭微显隐,揣摩句子深意。在具体解读过程中,我们不妨思考两个问题:句子的表层意是什么?深层意是什么?
  2001年全国卷《门》中有这样的考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主要原因。
  原文: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舆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联系“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这一比较性的句子,可以知道句子的表层含义:玻璃门的特点是透明的,而文中说的“门”是封闭的、不透明的;联系本文的象征表现手法及紧接问题句的后一句“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此处指的“门”的深层含义是隐藏内心世界,给人造成悬念。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概括问题要点: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同是《门》,还有这样一个问题——请说明“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
  原文: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从“一起放牧的马群”思考:因为是马群,所以缺少独立性;因为是放牧野外,所以缺少隐秘性:这就是句子的表层含义。关在门内的人为什么“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联系文中“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句,我们不难明确句子的深层意:“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三、看描写句,明确作用
  
  描写句是指运用环境描写的句子。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不妨思考两个问题:句子运用什么描写?起到什么作用?需要明确,景物描写一般有这么一些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交代背景、推动情节、深化主题。
  1991年全国卷考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其中一题是这样设计的——“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它提供了四个选项: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原文: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就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文中划线句运用的是景物描写方法,通过对应分析,我们不难从提供的以下选项中判定A、C、D三项是理解正确的。它们分别考查了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A、D项,渲染气氛;C项,烘托人物。
  
  四、品修辞句,体会效果
  
  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不妨思考两个问题:句子运用什么修辞?为了达到什么效果?语言辞格及其作用我把它分为——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对比;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等。
  1998年全国卷考了《报秋》,其中有一题是这样设计的——作者在第一段中使用了六个“便”,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原文: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就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了得!
  此题考查对文章技巧的初步鉴赏。六个“便”连用,是反复的修辞方法。副词“便”既可以表示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又可以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联系原句,六个“便”紧密衔接了六个节气,中间甚至不用标点符号,读来一气贯通,给人以时光飞逝的真切感。因此,本题语言可这样组织:运用反复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衔接起来,强调时光飞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