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语文教学应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作者:李书芹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场世纪春雨,洒向大地。面对与时俱进的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应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探索、反思,笔者认识到传统的语文教学与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如下差别:
  
  一、语文教学应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不是执行和传递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就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过程将真正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谭金芸老师的《三教<社戏>,三窥课改》就体现了课改教学逐步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在创生与开发中的创新。谭金芸老师一教《社戏》,“流”得满堂彩。这节课好评如云:教师基本功过硬,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圈点评改的好习惯,课堂容量极大,学生却乐此不疲,真是“流”得满堂彩。可忙忙碌碌的一节课,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有些斑驳的碎影就不错了。整个流程中,教师提的问题顺利解决,算是成功。课堂上教师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学生只是皓月旁不显眼的星斗。二教《社戏》,品得满堂诗。伴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谭金芸老师采用“整体——局部——整体”这种模式,它符合认知事物的规律,抓住要点,攻克难关,还培养了读书成诵的习惯,并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且通过拓展锻炼了能力。用了浑身解数,领着大家嚼来嚼去,品得满堂诗。三教《社戏》觅得满堂美。课前布置预习:(1)读课文一遍,所有拿不准的字查字典,并将课后生字新词默写下来。爱写几遍写几遍,只要能全对。(2)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只要言之有据。课上抽查,总结疏漏之处,表扬优胜者。接着以“用美丽的眼睛在《社戏》中发现美”为题把空间奉送给学生,让他们边朗读边奋笔疾书发现美。学生的发现令人吃惊,又让人感动,真可谓群英荟萃,浮想联翩,师生共同徜徉在大自然的殿堂。下课铃响了,小树林似的小手还在高高扬着。
  
  二、语文教学应是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是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在这个互动、交往中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互动、交流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
  比如在训练“仿用句式”时,我大胆地尝试了互动、交往教学,切实体会到上课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课上,我写出“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让学生以这句话为例句,分别用“家庭”、“课堂”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首先分析例句,抓住例句的特点。学生看出有顶针的修辞方法,第一句话结尾的“社会”一词用在第二句话的开头。这时我就因势利导“找得好,再抓特点”。学生说句中的“小、大”可固定不变用到仿写的话中,因为排比句至少应有三个相同的词或相似的结构,再因为相对关系认为“小、大”应用到仿句中。学生的潜力如此深大,真让老师欣慰不已。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又发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还有点儿什么特点,可一时支吾着说不出来,读,一遍、两遍、三遍,读出来了,“悲欢离合”是一个并列词组,并且是一正一反的并列形式。老师又引导,找出与它相似的四字词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阴晴圆缺”、“荣辱兴衰”。同学们的答案似泉涌,使老师这个够大的容器放不下。其中有一个“优胜劣汰”的答案,我没有评判它的对与错,让该生自己分析。“优胜”对“劣汰”,它不符合,“悲欢离合”是一正一反的两个并列,它只有一个正反关系。想出答案并能检验,层次提高了。例句的特点分析出来了,那仿写的句子不就水到渠成了吗?再看仿造的句子:“课堂小人生,人生大课堂,展现人间喜怒哀乐。”“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尝尽生活酸甜苦辣。”“家庭小国家,国家大家庭,造就历史荣辱兴衰。”好多准确生动的句子在轻松愉悦中仿造了出来。又写出四道题进行巩固,不用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师生互动、交往,昭示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即教师式学生,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在教学中成长。
  互动、交往的教学过程意味着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位置适时转换:(1)“全方位指导”转换为“适时指导”。(2)“学生倾听教师”转换为“教师倾听学生”。
  
  三、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课堂不仅是科学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在“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拘于认知范畴,应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课本中许多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文学作品也恰恰是作家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艺术加工,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以后,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特点,把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的实际情感、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实的道理作为切入点进行人文学习。每位学生几乎都会对父母心存感激,遇到这样题材的课文,如《背影》、《我与地坛》、《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就可在引入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