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与本文对话的三个层面

作者:李新平




  “对话”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的对话形式丰富多彩,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是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关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与文本进行对话呢?下面结合文学作品的阅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纯洁地理解和使用汉语,是语文课的最低要求”。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和载体,阅读作品必须借助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因此,要与文本对话,第一个层面就是走近文本,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首先要通过读书,查字典,基本扫除字词障碍,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领会词句的意思和内涵。其次,要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粗知文章基本内容和主旨,了解文章大致思路,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把握感情基调)。其中知其大略是整体感知的基础,理清思路、感知主旨则是主要任务。整体感知文本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例如知大略、明主旨可采用从先到后、由浅入深的顺序,从文中采摘关键词句,如表明文章思路的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体现文章主旨的议论句、抒情句等,进行信息的提炼筛选、合并归纳,从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次还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不仅要搞清楚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弄懂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换一种写法行不行,效果有什么不同。这样,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反复地剖析、玩味和模仿,不断内化各种收获,逐步形成能够独立阅读的“言语能力”,就能有效地提高与文本对话的速度、敏感度和准确度。
  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朗读和背诵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对话魅力。语文文本五彩缤纷:或声韵和谐,琅琅上口;或形象传神,引人入胜;或哲理深刻,促人深思……与文本对话更是魅力四射:可以在富有意蕴的语言世界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打破年龄和阶层的区别,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真善美假丑恶的人性,实现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朗读和背诵是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巨人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诵读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就是体味“声韵和谐、形象传神、哲理深刻、感情真挚”的过程。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经典的言语材料咀嚼式的“读”,不仅是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和最基本的形式。反复诵读,自由充分地亲近、接触文本,在反复的亲近触摸中,使文章“如出我心,如出我口”,学生之心与作品之心贴近、沟通、交融,在获得对文本真意理解的同时,也自然实现了言语形式内化为心理表征的目的。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积土成山的过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所言:“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源就会干涸。”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就有了厚实的对话资本,自然能提高对话的有效性。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也为学生感受语文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和文化之美,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夯实基础。
  
  二、真切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
  人文性是新课程的重要性质,突出文学教育是新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的精华在文学”“要领悟汉语言文字的美和灵性,惟一的正道是多接触汉语言文学经典”。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走进文本,真切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新课标对文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新课标对文学教育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可见,学生与文本对话真切地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语言品味。当然,并不是对每一种文体、每一个文本都要千篇一律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而要根据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找准对话的切入点,突出着重点。如阅读诗歌,要重诵读、明意象、探意境、悟诗情、赏诗韵、品语言,并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特别是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绘画品质、音乐品质是它的最大特点,阅读古典诗歌就应该从声律气韵入手,紧扣绘画美和以声传情进行对话,体味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小说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体,应紧紧把握叙述时间、叙述角度和叙述结构与小说对话,深入领悟小说的主旨;同时,小说又以人物为中心,要仔细玩味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及情节的安排,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欣赏文学作品要紧抓“语言”这一根本点不放。品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出“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对词句含义、作用和效果的理解品味要注意从“三个角度”入手,做到“四个联系”。“三个角度”是指“内容角度(如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精当的遣词造句,探究蕴涵其中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结构角度(如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揣摩语句的韵律节奏、品析标点的妙用)和艺术效果角度”,“四个联系”是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情感、联系上下文”。
  审美是文学欣赏的重要特点,也是文学欣赏的重要任务。所以,真切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应以“美”为切入点,采用“读美文”、“析美词”、“品美句”、“赏美景”、“感美情”等对话的方法,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在长期的濡染对话中培养语感和美感,触发灵感,丰富精神世界,涵养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学风度。
  真切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是感悟性很强的心理意识活动,与文本对话,读者都要把自己“烧”进去,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人物(或作者)之所想,感人物(或作者)之所感,乐人物(或作者)之所乐,苦人物(或作者)之所苦,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发挥联想和想象,体悟真善美,还要跳出文本,审视作品,有所汲取,理性审视自己是怎么被感动的,以读出“自己”。文学欣赏还有创造和再创造的特点,敢于对文本本身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善于质疑,培养问题意识,以“读出问题”;善于由作品生发开去,引发对历史、当代社会或周围人事的思考、评议,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审美修养,以“读出智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