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互动

作者:龚胜权




  在阅读教学中,将“探究”与“互动”联系起来,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探究”,以“探究”为前提,造成“互动”的局面,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互动”。
  根据学生对文本的难易程度,学生对文本的相关材料、背景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程度,教师大致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三种“探究”形式。
  
  1.放羊式
  
  一说到“放羊式”,有些老师以为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讨论、获得,就是一种不问不管的方式,甚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是一种偷懒的表现。这实际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不放心,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其实,有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自己掌握了足够相关材料的文本,是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比如我教《我的空中楼阁》这样的现代短小散文时就采用了“放羊式”:充分让学生自读,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形成鉴赏文章。有学生就“空中”写成小文章;从下面写到半山间,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到抽象,从自然风光到生活状态,从空中景物到心的空灵,自由……赏析完整而深入,我认为完全达到了教学目的,没必要对学生画地为牢。
  
  2.放牛式
  
  “放牛式”是教师牵着牛绳,把“牛”引向水草丰茂的地方,让“牛”自己吃草、吃饱的方式。有的文本,或文字艰深,或缺乏背景材料,或是学生对文本本身不感兴趣,或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理解个体差异太大,在阅读中就必须要教师牵着牛绳走,加以适时引导。首先要鼓励其探究的兴趣,然后要教给他们适当的方法,并作适当的内容点拨、提示、引导,要找到学生下手的“切入点”,把学生带入探究的境地。比如《记念刘和珍君》,我叫学生预习的时候,班上少半同学公开说:“我不喜欢这篇文章,甚至不喜欢鲁迅的文章。”自闭在“探究”之门外。针对此状况,我于是用了这样的话作为本文教学的开头:“一名教师,一名有良知、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教师,他的最得意的学生被反动派枪杀了以后,他能无动于衷吗?这名教师他当时的心境怎样?他要表达的仅仅是怀念师生之情吗?”这样从师生关系说起,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在明确了文章内容、掌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问到:“作者在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对其精神的赞美、对反动派的控拆、以对民族现状的反思等问题方面是怎样表现在文章中的?”学生就此从文章结构、表达手法(语言风格、议论抒情、思想内容)等方面深入探究,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
  学生的认识都比较浅显直观,兴趣也比较直接,教师必须以“兴趣”为前提,选准“切入点”,将学生“牵”进去。当然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用朗读、用图片、用多媒体、用参观、用相关资料、用内容介绍等等,大可因文而异,因材施教。
  
  3.拉纤式
  
  师生共同组成“伏而加河上的纤夫”。教师只不过是“领头”的那个纤夫而已,他们一起艰难地进行在伏而加河上,共同努力拖着“文本”的大船,向着“探究”的深处行去。教师出力多了,学生出力就少了;教师出力少了,学生出力就多了,只有齐心协力,船才能前进。只有齐动(互动),“探究”才得以实现。
  这是我们在“探究”中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一种创造的喜悦。“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陶行知《创造宣言》)我在教学鲁迅的《阿Q正传》之前,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熟悉情节,课堂上我给学生出了第一个题:“《阿Q小传》写成两百字左右的文字。”借以了解学生预习阅读的情况,培养学生缩写概括的能力,在了解学生基本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我故意感叹:“哎呀,这么长的文章,从哪里入手呢?”这时,学生给我提了个问题:“老师,你能在文中找个写得最精彩的词么?”我一时还真不能,于是我如实告知,并反问:“你能吗?”这个学生急匆匆站起来:“我认为第七章‘革命’中‘阿飞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了。’这句话中的‘飞’这个词最精彩。”“怎么个精彩法?”我问。这个学生双手翩翩起舞示其形象,教室哄堂大笑,接着讲阿Q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行动,精神的空虚,地位低下而又不屈人后,现实的恶劣用精神上的“飞”来安慰自己……就这一个词就把阿Q写活了,这个学生似给我上了一课!我于是顺水推舟,将“探究”引向深入,师生共同分析人物、语言等等,相当轻松。
  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互动”是个永远值得“探究”的问题,只有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才会更科学更有效。